劉瓊
在華連續出現員工勞動強度大,可能導致“過勞死”的新聞之后,“四大”在海外又陷入了“壟斷門”。
近日,英國反壟斷監管機構將對該國審計市場存在的競爭不足的問題展開調查,目標直指占據該市場半壁江山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德勤、安永和畢馬威。“該國大型公司審計高度集中,其他同業公司難以進入該領域,企業客戶也很難更換審計事務所。” 負責調查的英國公平交易辦公室(OFT)發布公告稱。
“四大”被質疑壟斷
“四大”的客戶和業務遍布全球,承擔世界上多數藍籌股企業的財務審計。英國議會今年3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 2010年躋身英國“富時100”指數的企業中,99家企業的審計由“四大”之一承擔。即使是在金融時報250指數(FTSE250)中,也有98%的公司選擇“四大”為其提供審計服務。這些企業平均48年更換一次審計機構。
這種高度集中,在收入方面也體現得非常明顯。英國Accountancy Age雜志統計表明,2010年英國”四大”的收入高達72.3億英鎊,占前50強會計師事務所總收入的73%。數據顯示,FTSE100企業所支付的審計費中的47%,均被普華永道一家公司收入囊中。
英國公平貿易局表示,有“合理理由”懷疑英國審計服務行業中的一些機構“限制、扭曲或妨礙競爭”。例如,一些銀行只向由”四大”之一審計的企業發放貸款。
中國審計服務市場情況也與此類似。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的2010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顯示,在中國,普華永道等“四大”繼續占據會計師事務所收入排行榜的前四位,本土所方面,中瑞岳華、立信、信永中和、天健等排名靠前。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一的普華永道中天所,注冊會計師人數為678人,2009年收入達到25.78億元,而本土所排名第一的中瑞岳華,注冊會計師人數為1228人,幾乎是普華永道中天的兩倍,但其2009年的收入卻只有8.72億元,僅為普華永道中天收入的34%。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所以能成為‘四大’,不是行政資源壟斷形成的,也不是不正當競爭形成的,而是基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結果。”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審計與風險管理研究所所長劉霄(微博)侖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四大’也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他們在全球的地位也是從幾十大中逐漸產生的,是信譽一步一步累積形成的。”
在劉霄侖看來,“四大”所形成的“壟斷”也有一定的好處,比如能夠更加專業化,能夠使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合理配置,也使得人員分工更加專業化。而且就“四大”來說,他們形成的是一種“寡頭壟斷”,這種壟斷并沒有完全排斥競爭。
壟斷背后的危機
但針對“四大”的審計服務存在高度集中的“壟斷”嫌疑,OFT首席執行官John Fingleton指出,該機構主要關注點之一,是“四大”利用市場優勢地位,可能收取了更多的審計費用,有違公平自由原則。
“四大”審計費用之高,在中國市場也有體現。有研究顯示,同一個審計項目,“四大”的收費要高出國內所2~5倍。在中國,“四大”幾乎壟斷了大企業,尤其是金融企業、跨國企業的審計業務。比如,中國“四大行”的審計業務均被“國際四大”瓜分。其中,安永為中國工商銀行審計,中國銀行的審計方為普華永道,中國農業銀行的審計方是德勤,中國建設銀行此前長達7年的審計方一直是畢馬威。
為什么有這么多公司選擇“四大”?英國皇家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張耀洲告訴記者,選擇和更換審計方對于企業、金融機構等而言,是一個重大事項,公司董事會一般會非常慎重。選擇“國際四大”,一方面看重的是其業務水平,另一方面看重的還有其品牌效應。
張耀洲表示,“四大”的利潤雖高,“這除了與提供的專業化的服務相關,也與他們所承擔的責任有很大關系。”對于一個潛在的投資人來說,假如他手上有大筆的資金等待投資,那他肯定希望投資到一個能讓他信任的由大的審計機構服務的公司。如果萬一出現問題,他還有向該審計機構追溯責任的機會。
關于“四大壟斷”的另一個擔心是,在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下,審計市場高度集中,會使得會計師事務所之間容易形成共謀,通過非合作博弈達成一種隱性契約,從而不再擔心客戶流失對其聲譽的損害,影響職業操守的堅持。
John Fingleton對于“四大壟斷”嫌疑的另一個關注點是,一旦“四大”中的一家出現類似安達信(Anderson)的情況,市場是否能夠繼續提供足夠的審計服務。當年,伴隨著一些審計公司的倒下,在“六大”變成“五大”、“五大”變成”四大”時,就引發了整個社會對審計機構的信任危機。
誰來打破壟斷
盡管遭受壟斷指責,但“四大”的反應是積極的。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回應說,支持審計行業能有更多選擇。普華永道事務所也表示,將積極參加與英國公平貿易局的協商;德勤事務所說,支持增加市場競爭的舉措,“以確保(存在)一個公平的競技場”。
但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張鳴向記者表示,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形成的壟斷格局,5~10年的短期內還很難被打破,甚至會有所加強,未來國內審計業務的市場集中度恐怕將會越來越高。
中小型事務所是否有機會打破這種壟斷,參與競爭?OFT認為,合伙制組織形式使得他們想擴大規模并不容易。相關法規要求,事務所股權主要由審計人員持有,而在實際中主要是合伙人持股。這種情況限制了資本的進入以及中小型事務所擴大規模。
至于壟斷格局如何破解,OFT考慮的主要措施包括降低法定審計標準的要求、賦予公司更多自由選擇權、減少不同國家間準則的差異等。
對于中國市場而言,劉霄侖認為:“國內事務所的發展歷史僅有20多年,無論是在品牌還是在規模及業務能力等方面,與‘國際四大’的差距還比較懸殊,要取得報表使用者的認可,需要一定的積累過程,與國際事務所競爭尚需時日。”
“但中國本土的事務所未來趕超也還有空間,因為現在也正在整合中。”張鳴表示。
但張耀洲表示,欲速則不達,中國的事務所的整合也不能為了追求迅速擴張而不顧質量。
“對于會計師事務所來說,并不是規模越大就越好。行業性質決定的是,要取得別人的認可才是最好的。”劉霄侖也認為。
不過,張耀洲也表示,中國的本土事務所發展機會很大,比如在價格方面的優勢。
現在,全球的會計準則正在逐漸統一,中國年輕事務所應該發揮學習能力強的優勢,不斷自我積累。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本土事務所要更加重視服務好自己現在的每個客戶,使客戶獲得更高更好的服務增值。
此外,“保證每個會計師誠信的職業操守,以及專業化的服務,是事務所的生命線,品牌建設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