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副部長李勇(專欄)表示,行政干預造成金融機構效益低下,市場化將是金融風險管理的導向
【財新網】(記者 于達維)財政部副部長李勇表示,“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更加注重金融監管的市場化導向,不斷提高國有資產管理的市場化程度,同時市場化也是金融風險管理的導向。
5月20日,財政部副部長李勇在上海陸家嘴論壇上表示,行政干預造成金融機構效益低下,金融機構的市場化走向需要不斷提高國有資產管理的市場化程度,市場化是金融風險管理的導向。
他說,此前爆發的愛爾蘭主權債務危機給中國敲響了警鐘,2008年愛爾蘭房地產泡沫破滅后,愛爾蘭商業銀行面臨虧損,政府背負巨額債務,引發債務危機。對此,我們要引以為戒,積極構筑市場化的金融風險處置機制,防范金融風險財政化而引發的危機。
展望“十二五”,他說,中國金融面臨新的機遇和新挑戰,各種不穩定因素始終影響經濟的恢復和增長,量化寬松政策導致各國都在經歷全球流動性過剩所帶來的大宗商品漲價和大規模的熱錢流動,中東、北非的局勢動蕩和日本的強烈地震同樣給世界經濟帶來不確定性。
從國內形勢看,逆通脹和穩增長、應對外部沖擊和內在轉型需求等問題相互交織,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存在。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十二五”的金融工作應重點把握四項原則。
第一,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正處于結構轉型的轉折點上,只有成功轉型才能實現下一時期的持續穩定增長。在這一關鍵階段,應充分發揮財政手段優勢,引導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源支持結構調整。
第二,更加注重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協調配合。財政政策側重于調結構,金融政策側重于調總量,兩者各有優勢,互為補充,能夠有效地放大政策執行效果。
第三,更加注重金融監管的市場化導向,不斷提高國有資產管理的市場化程度,同時市場化也是金融風險管理的導向。
第四,更加注重以國際化視野推動金融工作,優化金融機構的境外布局,保障金融安全、維護國家利益。
在遵循上述四項原則的基礎上,“十二五”時期財政金融各項工作,主要有以下四項。
首先,要綜合應用貼息、風險補償等財政政策,積極創新綠色金融、低碳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支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提升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
其次,新時期的財政金融工作應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為切入點,通過財政獎補政策和金融服務平臺,支持建立公司加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戶在獲得資金支持的同時,也得到技術、市場以及信息方面的服務,逐步化解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從根本上提高“三農”自我造血功能。
第三,為盡快使中小企業走出困境,建立健全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務和信用擔保體系,解決銀行放貸的后顧之憂,逐步建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激發中小企業發展活力。
最后,繼續縱深推進重點國有機構改革,推動建立“形神兼備”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國有金融機構管理體制,理順委托代理關系,從體制、機制入手,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