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
■本報記者李曉紅
市場潛力巨大
“從能源角度來看,石油、煤炭等常規能源遲早會枯竭,目前的能源結構必須改變。從數據上看,太陽能的發展潛力最大,預計在2013年后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高速發展期。”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在第六屆亞洲太陽能光伏工業論壇上表示。
就目前來看,中國無論是能耗還是電耗都居世界第一,而且石油(包括石油產品)對外依存度高達57%,煤炭也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進口國,二氧化碳排放更是連續多年處于世界第一。
王斯成認為,從能源需求、環境以及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壓力來看,中國都必須大力發展新能源,改變傳統的能源結構。太陽能光伏產業不受地域限制的優勢,使其相較于其他可再生能源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市場空間。
不過,他指出,現在國內發展光電最主要的問題是政策沒有完全到位。盡管政府各個部門對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都很積極,比如三大政府項目的實施,但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政策都沒有具體落實好。
從國際上來看,歐洲光伏市場將繼續保持穩定,并逐漸向美國、印度等亞洲市場轉移,未來的市場空間潛力巨大。比如,歐盟已經提出,到2050年有可能在相當大的地區實現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規能源,其他國家也制定了一些相關扶持政策。盡管未來光伏產業的增速會放緩,但是總量還會有巨大的增長。
電網瓶頸“破冰”是關鍵
“光電的應用模式最主要是并網發電,因此,規模化應用光電就必須與電網結合。”王斯成告訴本報記者,但由于電網建設、電網服務跟不上,導致很多光電項目被迫擱淺。
他認為,國內的光伏市場還在不斷擴大,如果接網問題不解決,光電就不會有突破性的進展,因此,需要政府進行調控,督促電網企業加緊制定技術標準和管理辦法,前提是必須保證技術安全性和電能質量,獲得比較合理的經濟水平。
當然,電網要適應大量分布式能源的接入,無論是從技術標準,還是從安全性和可靠性上,都需要有一個過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至少得兩三年的時間,理順所有的關系,光電才能有大的發展。
至于目前電網公司為什么不愿意接入光電?王斯成認為,一方面是擔心技術問題、電能質量問題;另一方面則是觀念的問題。比如,在輸電側上網,只能拿三毛多的電價,若在用戶側并網則等于享受銷售電價,將近一塊錢一度電,加上國家補50%,經濟上才是合算的,所以,開發商獲得三毛錢的電價是會虧損的,政策不到位也體現在這里。
“更為重要的是,國家政策應該照顧到電網公司的利益,在推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同時兼顧電網公司利益,才會是可持續的發展。”王斯成說,電力公司也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比如,實行雙價制,光伏發電也算作電網公司賣的電,這樣既不影響其利益,且超出那部分,國家還會補,電網公司利益不受損害,主動接網的積極性就會提高。
至于業界提出的發展“垂直一體化產業鏈”,王斯成認為,在市場較小的情況下,由于成本較低,市場競爭力比較強;但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這種形式體現不出優勢。
企業需找準位置
“目前國內正處在產業發展期,雖然有上千家光伏企業,但真正做得好的并沒有幾家。”王斯成告訴本報記者,經過市場的不斷競爭、洗牌,最后產業鏈上剩下的最多也就是十多家。
對于大中小型光伏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王斯成認為,不同類型的企業應該找準自己的發展領域。大中小型企業的發展領域是不一樣的,中小公司可以為制造業提供一些服務性質的、配套性質的產品,比如專門做螺絲,專門做電纜,專門做專用的接頭等,利潤也是相當可觀的。
他說:“特別是在安裝領域的發展空間很大,將來分布式發電一做起來,像光電建筑、金太陽工程等,小到幾十千瓦,大到幾個兆瓦,很多中小公司都可以做。所以,在應用領域,中小公司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而像大型電站只能是大發電集團來做,無論是規模上還是資金上,小公司承受不了,而且制造業最后肯定也是由幾家大公司來做。”
對于是民營企業還是國企做新能源更具有優勢,王斯成認為,民營企業在管理、成本控制,會有更多的優勢,但在融資方面會處于弱勢,當然最終還是體現在產品的競爭力上。不過就目前來看,大部分都是民營,國企還是比較少,而且做得比較好的都是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