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石油業:丟卒保車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 12:10 贏周刊
□贏周刊記者 龐華瑋 《孫子兵法》云:“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意即戰局發展到必然會有損失時,就要以局部利益來保全大局。 1999年開始的中國石油新政,一邊使得民營油企迅速衰落,一邊也使得兩大集團迅速擴張,在5年內為中國能源打下跨國石油巨頭無法撼動的根基。 “這是一個‘丟卒保車’的戰略,即使對照當今最先進的管理經驗,這也不失為最好的政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不得已的選擇。” “油老板”告別幸福生活 “油老板”的好日子終結于1999年。那年,為了能在成品油市場開放前“扶”大中石化和中石油,國家產業政策開始向兩大集團傾斜。 中外資在石油業的博弈,卻似乎可以從民營“油老板”的好日子終結開始。 “我們正等著新規則出臺,就這幾天的事了。” 12月1日,廣東一位民營油商張健(化名)接受贏周刊記者采訪時語氣低沉。 李健所說的“新規則”,是指成品油批發市場準入規則。2006年12月11日,我國將完全開放國內成品油批發市場,但至今新規則的細則仍遲遲未能頒布。 民營企業沒有人看好這個討論了兩年的新規則,“我們隨時準備轉行。”李健說。 “油老板”們也曾經有過幸福的時光。“10年前,我們的生意很好做。”回憶起那段日子,李健的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曾一度放松成品油批發市場準入限制。當時,老板們紛紛投入大批資金,擁有成品油批發經營資格的企業迅速達到8500家,而民營的“社會加油站”也一度占到總數的60%。 也在那個時候,李健拿到了成品油批發權,并通過不斷地收購和新建加油站擁有了十幾個加油站。“那時我們最常做的是‘炒單’,將煉油廠的提貨單轉手,每噸成品油的利潤可達上千元。” 然而, 1999年,民營油企的好日子結束了。為了能在成品油市場開放前“扶”大中石化和中石油,國家產業政策開始向兩大集團傾斜。 1999年,國務院頒布“72號文”,規定民營石油企業新建加油站必須由兩大集團控股或參股。此后,兩大集團一方面以高價利誘,一方面以斷油威脅,到2006年,90%以上的社會加油站被兩大集團“招安”。 同時,國家對成品油批發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理,成品油批發企業從原先的8500多家減少到2500家。并且,國務院 “38號文”進一步規定,國內各煉油廠生產的成品油要全部交由兩大集團的批發企業經營。這一規定,把民營加油站的“命脈”——油源交到兩大集團手里。此后,兩大集團開始通過新的手段操控民營油企的生死,采用最多的是兩種辦法:在石油加工環節,讓價格倒掛,讓民營油企“賠死”;在成品油銷售環節,限量供應或者干脆斷油,讓民營油企“餓死”。 “加油站賣得越多,虧得越多。”李健不得不先后把10多個加油站賣給了虎視眈眈的兩大集團。 此后,李健不再做加油站和油庫等的固定投資,專心于成品油的貿易,這兩年他最賺錢的招數是“囤油”,低買高賣。但不料,最近這一招失靈了。現在距成品油批發市場開放不到10天,而油價已連續三個月看跌。“沒人敢囤油了,”李健說,“我現在的生意,主要是從兩大集團批發油再賣給廣東的各個工廠,收入很少。”李健說。 李健的苦惱,在民營油企中并不是個別現象。不甘心的“油老板”們自發組織起來。2005年6月29日,在龔家龍的帶領下,長聯石油突破石油巨頭包圍,橫空出世,成為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民營石油集團。30多家民營油企簽署長聯股東發起人協議書,注冊資金50億元人民幣。這是2005年中國石油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然而,長聯石油甫一出生,就陷入了內部爭權奪利的傾軋中。而作為民營油企,它也生不逢時,受制國家政策,長聯石油一直未能拿到石油業四證——成品油批發許可證、成品油零售許可證、成品油進口許可證以及國內礦產勘探開發許可證。因而成立至今,長聯石油沒有開展過實質性的業務,陷入虧損境地。 民營油企似乎前路茫茫。中國成品油批發市場開放后,情況會否改觀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兩大集團軍的戰爭 國內石油寡頭的壟斷仍然廣受詬病,但是大部分的專家對國家的政策都表示理解。“無論如何,中國不能把能源掌控權授之于人。” WTO的保護期一天一天過去。 最先到來的沖擊是在2004年12月11日,根據WTO協定,中國放開成品油零售市場。外資企業取得了獨資建加油站的資格。 目前,列入世界500強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幾乎已全部在我國投資建廠或設點,且大多已全面進入我國石油石化行業,加油站是它們爭奪的“橋頭堡”。 “外資巨頭開始瘋狂競標抬價,與兩大集團爭搶中國的加油站。”一位民營加油站的老板告訴記者,廣東的加油站平均收購價格在1000萬元以上,而廣州由于城市規劃不再鼓勵新建加油站,加油站成了可遇不可求的“香餑餑”,叫價在2000萬~6000萬元之間。而事實上,一個加油站的投入成本一般只有500萬元。石油巨頭們為了掌握最終的石油零售市場,根本不計成本。 盡管成品油零售市場的放開,帶來了爭奪加油站的狂熱,然而,這一天的到來并沒有像人們在入世初期估計的那么驚心動魄,兩年的近身肉搏也并沒有讓實力強大的跨國石油公司掌控中國的成品油零售市場。 “不得不承認,這得益于中國1999年開始向兩大集團傾斜的石油政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石油專家說。1999年開始的中國石油政策,一邊使得民營油企迅速衰落,一邊也使得兩大集團迅速擴張,在5年內為中國能源打下跨國石油巨頭無法撼動的根基。 “這是一個‘丟卒保車’的戰略,即使對照當今最先進的管理經驗,這也不失為最好的政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不得已的選擇。” 據介紹,1999年之前,全國的石油業都處在散沙狀態。由于全國存在太多民營經營的成品油批發企業和零售企業,“直接導致了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出現50億元虧損”。 但是,為防止入世后成品油市場過多地被外資控制,國家政策迅速地調整了石油業的政策。最新的數據顯示,2005年,中石化在控制了國內近3萬座加油站的基礎上,再收購加油站1200座,其國內零售市場占有率上升至約55%;中石油也強勁擴張,加油站總數達到18164座,零售市場占有率達到約32%。兩大集團壟斷了近90%的市場,而民營加油站2005年只剩下2萬家,市場占有率還不到15%。 至今,國內石油寡頭的壟斷仍然廣受詬病,但是大部分的專家對國家的政策都表示理解。“無論如何,中國不能把能源掌控權授之于人。” 繼2004年底中國開放成品油零售市場之后,2006年12月11日,中國的成品油批發市場也即將開放。然而其準入門檻的新規,至今尚未面世,但從前兩度的征詢意見稿來看,業內一致認為,中國的石油政策仍是一貫的延續 “丟卒保車”的戰略。 商務部出臺的成品油批發市場的征求意見稿被質疑“為兩巨頭度身定做”,因為除了這兩家,幾乎沒有民營企業能達到“擁有30座加油站”的標準,引來抱怨聲一片。然而,也有一小部分油老板表示理解。“國家制定政策一定有它的道理,”李健說: “能達到新規則的要求,我就做;不能達到新規則的要求,我就不做。” 沒有人知道新規則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但大家一致猜測最終的結局是:中國石油業走向開放的同時,中國石油行業的壟斷程度還會越來越深。 “成品油批發市場的準入細則將在近日內頒布。”廣東油氣商會的油品部長姚達明說,民營企業都在等待最后是否能入局。但業內人士估計,除“中”字號的國有石油公司外,可能只有極個別的大型民營油企能拿到批發牌照,目前絕大多數的民營批發油企將消失或投靠有牌照的企業。 而開放之前,跨國巨頭也在蠢蠢欲動,加緊在中國收購加油站、建倉儲基地。 “成品油批發市場開放后,短期內對國內石油業的影響不會太明顯。” 姚達明說,中國雖然承諾開放成品油零售市場和批發市場,但是至今沒有承諾放開成品油進口配額。在可見的未來,國際成品油尚不能自由地進入中國,兩大集團仍然掌握著競爭對手的“生死權”——外資油企和民營油企都要從兩大集團拿油。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