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兩周內,田間地頭的蔬菜,換了一種形式牽動著人心。為緩解“菜賤傷農”的局面,商務部連連推出舉措,“難賣菜”擺上了超市柜臺,老百姓紛紛伸出援手,一套組合拳下來,菜價卻未見上漲。據山東省農業廳消息,在4月25日至5月1日一周內,山東省蔬菜批發價格仍在下跌,這已是連續8周下跌。為何農民豐產卻不“豐收”,這僅僅是中間環節過多惹的禍?在眾目睽睽之下的菜價背后,還有一張“蛛網”暗暗地發揮著作用。
豐產不豐收 不是新聞
說起來這豐產不豐收,算不上什么大新聞,無論是哪種農產品,幾乎都有“大小年”之說。“大年”菜少價貴,“小年”菜多價賤,其中便暗含了豐產不豐收的邏輯。
據《中國青年報》2009年1月報道,由于面積大、單產高,2009年初山東大白菜迎來豐產年,然而豐產的白菜,卻遭遇銷售尷尬。曾經在2008年初賣出2元/公斤左右的白菜,一年間成了1元錢賣五六斤的“賤菜”,為了銷售難以脫手的白菜,菜農不得不拉著車走街串巷進行銷售。豐產的白菜最終創下價格新低。
只要把“白菜”換成“卷心菜”,這與今年的新聞幾乎毫無不同。
豐產不豐收的事件,并非只是“中國特色”的現象。由于暴風雨等惡劣氣候,美國1972年曾出現土豆產量大幅下降價格飛漲的現象。美國各地農場主加大了土豆的種植面積,結果1974年產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結果可想而知,土豆價格急劇下降,跌幅達到90%。
為何會出現如此現象?仔細觀察便可發現,在農產品價格下跌之前,往往都剛剛經過一場高價風潮。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07年山東省白菜種植面積410萬畝,產量1640萬噸。由于受到澇災影響,大白菜減產,加之2008年初南方冰凍雨雪災害的影響,南菜無法北上,因此2008年年初大白菜價格持續走高,收購價格最高達到2元/公斤左右,高出常年近一倍。
據山東農業部門統計,2008年山東大白菜種植面積不少于420萬畝,而白菜豐產的同時,價格大幅走低。
價格波動 “蛛網”來傳導
農產品價格升高,導致農民增產,農產品增收,又導致價格下降。這樣的循環性變動,其實早在80年前,就已被經濟學家所關注。1930年,來自美國、荷蘭、意大利的三名經濟學家,都分別提出了相似的理論——商品價格與產量變動相互影響,引起有規律的循環變動——這樣的現象在用圖形體現時,猶如一張蛛網。因此英國人卡爾多于1934年,為這個理論起了個形象的名字——蛛網理論。
蛛網理論創始之初,并非為了白菜土豆量身打造,而是廣泛描述那些生產周期較長的商品,在特定原因下失去供求均衡時,發生波動情況的一種動態分析理論。不過這個并不十分嚴謹的理論,需要幾條假設作為前提:首先,蛛網理論假定市場處于完全競爭狀態,每個生產者都認為當前的市場價格會繼續下去,并且認為自己改變生產計劃的行為,并不會影響市場;其次,價格由商品供給量決定,而供給量又由上期的市場價格決定;最后,生產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
如此幾條假設下來,人們發現,只有農產品才是最符合條件的商品。
在接下來的研究過程中,經濟學家發現,由于農產品的不同性質,“蛛網”的形狀也有所不同,如果一項商品在價格下跌后,消費者需求并不會急劇增多時,蛛網的形狀將會呈現發散形狀,即實際價格和實際產量上下波動的幅度會越來越大,偏離均衡點越來越遠。這樣的蛛網,被稱為“發散型蛛網”。
不幸的是,蔬菜的產銷正好符合“發散型蛛網”的條件——即使卷心菜的價格降到1分錢,我們的餐桌也不會被卷心菜所占據,消費者對于價格的不敏感,加劇了菜價暴跌的事實。
從蛛網缺口解決“菜賤傷農”
蛛網的威力如此巨大,難道菜農猶如落網的飛蟲,只能掙扎卻無力回天?
想要突破蛛網,自然還要從蛛網的缺口上做文章。雖然蛛網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生產周期較長的商品,尤其是農產品產量和價格的波動情況,但其假設過于簡單,因此存在諸多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陷,便是其理論的最初假設:生產者總是根據上一期的價格來決定下一期的產量。
把生產者視為短視的飛蛾,只會撲火(價格)而飛,蛛網理論這樣滿帶歧視的假設,居然屢屢符合現實情況,實在值得深思。想要打破蛛網的束縛,自然也要從這里入手。如果農產品生產者在生產之前,更加理性地分配生產資源,那么蛛網理論便會不攻自破。
當然,想要讓農產品的生產者一下都明白蛛網理論的道理并非易事,因此作為市場調控的“另一只手”,政府部門則應該主動擔當起“破網”的任務,而非加大蛛網的束縛(強行收購蔬菜,向農民發出錯誤的供求信號)。如建立更加暢通的信息渠道,提供更加實時全面的價格信息,引導農民進行合理生產分配;同時為了抑制農產品出現大幅漲跌的情況,應該建設農產品中介機構,制訂適當的收購銷售計劃。這些“破網”政策的施行,將遠比組織企業收購過剩產品更加有效。 本報記者 吳楠J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