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俊峰
隨著各上市銀行年報的漸次公布,中國信用卡市場新的“諸侯割據圖”浮出水面。
自2008年“逆周期”大規模發卡以來,中、農、工、建四大國有銀行信用卡業務規模全面超越曾在這一領域領風氣之先的股份制銀行。一度占據市場龍頭的招行,其信用卡業務規模指標被工商銀行全面超越;曾經在2003年至2007年間發卡量位列前茅、業務質量可與國有銀行一較長短的股份制銀行,已經紛紛在四大國有銀行信用卡的規模通脹中相形見“小”。
通觀各行2010年年報不難發現,規模與速度——這一中資銀行整體業務戰略難以抹去的“情結”依然對信用卡業務產生著巨大影響。然而,國有銀行信用卡的膨脹并未帶來信用卡業務質量的明顯提升,年報的背后昭示業內:信用卡業務的浮夸之風已不可再續,規模之爭可以作古。
眾神歸位:四大行的威力
從傳統的發卡量、新增發卡量和發卡增幅來看,雖然整個2010年信用卡市場“圈地運動”的余波在衰竭,但由于自2008年以來的“發力”,四大行信用卡業務規模快速上升,目前發卡量、有效卡量等指標基本已經回歸到各個銀行規模的“基本面”。
公開信息顯示,2010年四大行信用卡發卡規模均在2000萬張級以上,工行當年新增發卡1165萬張,單一年份新增發卡規模超越除招行外所有股份制銀行多年累積的發卡量。除建行外,工、中、農三大行保持了發卡量快速遞增的態勢,工行信用卡交易額增幅達42.2%。根據年報及行業信息,以有效卡量來測算,工行、建行、中行、農行、招行與交行占據國內信用卡保有量前六位。
中國第一大信用卡發卡行的席位上世紀末以來分別由廣發、招行占據。本世紀初,廣發銀行曾占國內信用卡發卡量半壁江山;2006年時招行曾一度占有國內信用卡發卡量的40%左右。但目前,信用卡“諸侯”的名次似乎已回歸銀行規模的座次。
但事實上,由于統計口徑的原因,年報所披露的發卡量一般為上市銀行累積發卡量——包括新發卡、有效流通卡和已注銷卡,因而累計發卡量的指標在中國信用卡市場“圈地”高潮過后已經越來越不具分析意義。
以年報信息披露較為全面的招行來看,其截止到2010年末信用卡累計發卡量3447萬張,但有效流通卡僅1754萬張,兩相抵扣無效卡量達1693萬張。招行2010年新增發卡404萬張,但有效卡量僅增加了26萬張(比照招行2009年報數據計算)。這其間固然有客戶流失的因素,但也是目前國內發卡銀行“一戶多卡”(同一持卡人持有多張信用卡)的必然結果。
不過,招行信用卡業務“發卡量”與有效卡量的數據落差并非個案,而是整個行業揮之不去的規!扒榻Y”。以發卡量3年前超越招行的工行為例,其6366萬張信用卡中,無效卡量初步估算亦在千萬張之巨。而且工行、中行歷史上至今一直存在較大規模的準貸記卡、分行自行運營信用卡等銀行卡產品。因此,筆者建議各行信用卡業務數據大可徹底摒棄累計發卡量這一指標,應專注于有效卡和有效戶,令規模分析更具實際價值。
四大行卡債倍增
在發卡量增長的同時,四大行卡債在2010年呈倍增之勢。農行、工行、中行2010年末信用卡應收賬款余額增幅均在100%以上;工行卡債規模首次超越招行位居行業第一位。但在股份制銀行中,卡債規模增速相對平緩:招行為36.2%,增幅最高的光大銀行為43.6%,最低的民生銀行則僅為15.18%?傮w而言呈現大行“激進”、股份制銀行”保守“的格局。
當然,信用卡債的倍增反映了四大行促銷力度加大、信用卡活躍率上升,從應償賬款與信用卡授信額度的對比可以看出,持卡人對于四大行信用卡的授信額度的使用率在2010年末較2009年明顯提高。但四大行信用卡整體活躍率仍低于股份制銀行。如建行與招行年末卡債規模接近(分別為554.87億元和549.4億元),但建行為此而向持卡人提供的信用卡額度比招行高出近900億元。
由于信息披露范圍的不同,信用卡壞賬(應收賬款逾期)及不良率情況在各上市年報中良莠不齊。但僅從年報記載看,行業性的信用卡壞賬核銷正在“靜悄悄”進行:浦發、深發展多家年報提及審議信用卡逾期債務核銷事宜的董事會決議。招行、中信卡債不良率和金額出現“雙降”,但浦發銀行卡債壞賬呈現“雙升”。從目前數據可以看出,四大行卡債倍增必將對信用卡壞賬比率產生“放水沖沙”的稀釋效果:中國銀行2010年信用卡逾期比率降低1.03個百分點,但不良余額反而上升2.17億元。
真實競爭力:規模并不必勝
從年報數據的表面看,大型國有銀行在信用卡這一市場化業務領域后來居上,但事實上,大行的規模后發優勢并不能構成真正的市場競爭力。從上市銀行年報中即可看出,大規模不等于高收益。如建行與招行之間,前者發卡指標已超越后者,但收入指標卻落后后者44.20%。即使在四大行范圍來看,盡管建行主要規模指標僅次于工行位列第二,但是如果考察其收入結構、新興業務占比等因素,建行信用卡業務質量其實優于工行。
由于機構體量、網點覆蓋的巨大差異,股份制銀行信用卡業務規模的優勢勢必難以為繼。但就重點大城市和地區而言,四大行在信用卡用戶覆蓋率和活躍率方面并無明顯優勢。而且筆者認為,需要注意的是,四大行近幾年激進發卡所發展的多數為收入較低、位于中小城市的中低端客戶。盡管信用卡業務本身主要盈利來源是循環信用偏好高的中低財富人群,而非交易型的高凈值人士。但國內目前大環境下,向中低端收入人群大規模發卡的時機顯然并不成熟。對于借貸傾向客戶所能帶來的利息收入,發卡行也必須懷著“戒懼慎恐”之心。
2010年上市銀行年報仍然是規模為主角,但數據已可以佐證,大規模圈入無效或低價值客戶其實并不能幫助信用卡實現良性發展。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