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成品油出廠價剛獲上調、石油巨頭停止成品油出口,部分地區卻出現成品油供應吃緊、批零倒掛的現象。隨著夏季用能高峰的日趨臨近,成品油供應緊張的態勢有可能進一步蔓延。
“油荒”重現
據媒體報道,眾多民營加油站自今年3月初即已得不到中石油與中石化兩大集團的供油,導致這些民營加油站面臨經營困境。
河南省信陽市盛祥加油站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由于批發價高且很難拿到油,因此加油站從3月份就已基本處于歇業狀態。
金銀島分析師指出,國內柴油價格自春節過后一直處于批零同價狀態,自上一次成品油調價后,全國各地均限量銷售,兩大集團為保證零售環節和重點用戶而導致局部批發停售。
據金銀島分析師提供的資料,目前,山西、河南、湖北以及廣西等地區均出現批零倒掛現象;兩大集團成品油持續緊張,整體庫存偏低。
盡管中石化日前宣布,除保留供香港、澳門地區的基本資源需求外,停止向其他地區出口成品油,全力以赴保障內地市場供應。但此舉并未緩解成品油短缺與批零倒掛的緊張形勢。
新華社于21日公布的中國石油庫存數據顯示,3月末成品油(汽柴煤)庫存環比下降8%。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則顯示,3月份中國成品油表觀消費量達2173萬噸的月度新高,成品油日均消費量環比增長13.9%,同比增長11.7%。由此可見,供應形勢堪憂。
國際油價惹的禍?
面對成品油供應緊張形勢,行業人士多將此歸咎于國際油價的大幅上漲。
中海油一位專家告訴本報記者,中石化的原油加工量約為1.8億噸/年,而其石油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即:每年自產原油3000多萬噸,基本被內部消化;其次是加工中石油和中海油的原油,大約為1000萬噸/年,余下均依靠進口。因此,國際油價對中石化煉油利潤的影響巨大,并間接影響國內成品油供應。
盡管國家發改委剛于7日上調成品油價,兩大公司均表示調整未到位,煉廠仍處于虧損狀態。
也有行業人士將油荒歸咎于地煉企業的減產、停產。中國石油價格商情處一位專家表示,成品油供應有很大的彈性,兩大集團的庫存量目前也只占到全社會的一半左右,地方油企和民營油企的囤油現象比較嚴重。其中山東及陜西地方煉油廠開工率的下降對社會供應影響很大,因為上述地區共擁有十五六家規模較大的煉油廠,每年有3000萬噸左右的產量。其中,僅山東地煉每年的成品油產量就可占到社會總產量的10%。
“由于地煉企業沒有保障成品油供應的義務,因此面對居高不下的批發價格與國家規定的零售價格,我們只得選擇減少產量。”一位中石油銷售公司專家說。
但有地方石油商會人士對本報表示,油荒并非因地方煉油企業減產,地煉企業面對兩大集團的高昂批發價選擇減產是正常市場行為。
“目前原料油價格高企、且兩大集團煉廠的下游產品售價較低,使地煉的成品油銷售遭遇瓶頸。調價后稍有好轉的地煉煉油利潤有繼續受到擠壓的風險,部分煉廠不得不選擇檢修或者關停裝置來面對如此尷尬的形勢。” 該人士告訴記者。
該人士透露,兩大公司在成品油緊張階段會關閉整個銷售系統,內部各個下屬機構也被禁止對外售油,令地煉企業在上游油源上被“卡脖子”,從而被迫高價進口燃料油進行加工,就更增加了成本。“成品油供應格局應更加開放化與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