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昂
過去,中國因成本較低的優勢吸引著全球太陽能光伏生產線匯集而來。然而,隨著歐美國家經濟持續萎靡、就業壓力日趨嚴峻,這種加工制造業向成本洼地聚集的潮流正因貿易壁壘而發生逆轉。
近日,力諾集團正在醞釀并購一家美國工廠。這是因為美國政府剛剛出臺了新政,要求軍方購買太陽能電池板必須“美國制造”,以緩解就業壓力,因此太陽能光伏工廠開始重新考慮把生產線搬回發達國家,稀薄的利潤不得不面對高成本的考驗。
美國制造
“公司正在籌劃并購一家美國光伏工廠,預計兩周內可能就會完成收購。”力諾集團海外事業本部總監張貝文表示,在美國投資建廠將成為公司進入美國市場的通行證。
雖然張并未透露工廠名稱,但據他介紹,這是一家已經停產的光伏工廠,擁有60兆瓦的產能,收購加運營成本、流動資金,投資額約在2000萬美元。
事實上,包括力諾集團內的整個中國光伏產業最為熟悉的運作模式是,利用低廉的成本優勢在國內生產、然后以出口貿易的方式將光伏產品賣到全球各國。
“在美國投資建廠是企業不得已的選擇。”張貝文表示,因為如果繼續維持過去的出口貿易方式,很可能會喪失在美國的市場。
2011年1月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軍事授權法,其中包含了一項鮮為人注意的 “購買美國制造”條款,即國防部購買太陽能光伏產品必須是“MADEINUSA”。
該條款是在部分議員的支持下添加進去的,其中起草者之一的紐約州民主黨眾議員西奇表示,美國過去拿出大量資金投資于海外市場,尤其是替代能源。但現在美國不需要假手于人,而是要親歷親為地的生產。
“太陽能光伏產業較為特殊,在歐美各國財政政策的支持下市場快速增長,但制造產能大多數都在中國。由于美國軍方是美國最大的能源消費者,這一法案對中國光伏廠商們將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張貝文如是說道。根據規劃,到2025年,美國軍方所使用的所有能源中,必須有1/4來自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目前,美國包括西奇在內的眾議員正在著手,推動美國政府采購美國制造的太陽能光伏產品。這個政策一旦實行,絕大多數中國光伏企業將被攔在美國市場之外。
成本高漲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過去兩年美國的工業生產已經下降了16.3%,是繼1929年大蕭條以來的最大降幅。在制造業對GDP的貢獻率上,美國目前排在除法國之外的所有工業國家之后,僅僅為13.9%。與此同時,從2007年12月危機開始到現在已經有差不多200萬個制造業崗位消失。
張貝文認為,美國政府原來認為核心技術在本土,制造業出走無關緊要。但在經濟衰退、失業率猛增的情況下,美國正在改變原有的看法。包括奧巴馬在內、即將參與新一屆總統競選的美國政客們都將降低失業率作為主要的政治牌。
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內部人士也表示,中國太陽能原料是多晶硅,核心技術被歐美發達國家所壟斷;生產線絕大多數是從國外購進的;下游95%以上的市場在國外。而生產加工環節的技術含量不高。上述法案出臺更多的應該是從就業上考慮。
“一旦中國光伏產品無法進入,美國市場就會形成一個真空,誰能在里面生產,就會擁有市場。”張貝文如是說道。
事實上,在美國醞釀投資設廠的不僅僅是這一家太陽能公司。英利集團宣傳部王志新對本報稱,企業正計劃在美國投資,目前設廠工作還在推進之中。這是英利集團第一個海外的工廠。
無錫尚德也把“守住歐洲,搶食北美”作為企業的市場戰略。無錫尚德公關經理張建敏稱,公司在美國的工廠已經建成,預計今年年底生產規模可達50兆瓦。張建敏坦言,目前企業已感受到美國針對清潔能源反傾銷等政策的影響,在美國設廠增加本地材料采購、本土工人雇用等,則可以規避市場障礙。
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制造商平均利潤率一般在15%左右,成本高低直接關乎企業是盈是虧。張貝文坦言,在中國和美國開設工廠最大的不同就是成本相差懸殊。如一個美國藍領每年平均工資至少要在3萬至4萬美元,這個數字是國內的數倍。
“即將并購的這家太陽能電池板工廠之所以停產,是因為產品成本過高,沒有市場競爭力。但為了獲得美國的市場份額,力諾哪怕近期不賺錢,甚至短期虧一點,從長遠戰略上都值得去做。”張貝文稱,現在整個行業都在等待美國市場的爆發,那對于任何太陽能光伏廠商都是極具誘惑的。與此同時,力諾還計劃盡量爭取政府項目以保證投資利潤。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