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N記者 孫先鋒 北京報道
在利益面前他們總能大顯“神通”,且隱藏頗深。
3月29日,上市公司高管精準入股IPO的一幕再度上演。當日創業板IPO“過會”的鴻利光電與星輝車模、東方鋯業掌門人之間的連環入股軌跡依稀勾畫出由保薦券商“說媒牽線”、高管低價入股的緊密利益鏈。
鴻利光電為國內領先的白光LED封裝企業,產品曾應用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星光”、“奧運五環”等節目。2008年至2010年,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37.28%、62.58%,表現出較好的成長性。其中,2010年度實現營業收入4.4億元,同比增長70.5%;凈利潤6324.5萬元,同比增長133%。
據其股權演變歷程顯示,2010年3月15日,鴻利光電保薦人廣發證券旗下廣發信德,以3.16元/股認購632.942萬股,耗資2000萬元,持股比例為6.9%。彼時,距鴻利光電完成股份制改造不足1個月。
《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第四十三條規定:保薦機構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重要關聯方持有發行人的股份合計超過7%,或者發行人持有、控制保薦機構的股份超過7%的,保薦機構在推薦發行人證券發行上市時,應聯合一家無關聯保薦機構共同履行保薦職責,且該無關聯保薦機構為第一保薦機構。廣發信德這次的持股為6.9%,恰好規避了上述監管要求。
一位不便具名的分析人士向《中國聯合商報》表示,直投+保薦模式容易導致券商投資銀行部門過度包裝企業上市,并更有意愿抬高發行價。雖然投資和融資周期往往交替出現,直投業務和承銷業務有周期性互補的作用,從而增強投行的抗風險能力。“國內的券商直接投資主要面向投資上市前融資項目,又結合了券商投行部門的擬上市資源和資本運作經驗,機會成本小,預期收益高。”
北京某知名券商的一位保薦代表人接受《中國聯合商報》采訪時認為,保薦券商旗下直投公司入股企業很多都在6.9%左右這種“擦邊球”狀態,在監管部門審批過程中也不一定會對此有特別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與廣發信德同步入股的陳雁升,斥資2898.6萬元認購917.33萬股,持股比例為10%,一舉躋身鴻利光電第三大股東。資料顯示,陳雁升亦是星輝車模董事長兼總經理,星輝車模去年1月20日上市后,其所持股份市值約11.4億元。
從財報看,鴻利光電2010年每股收益為0.716元,意味著廣發信德和陳雁升的入股成本僅為4.4倍市盈率。在Pre-IPO項目備受追逐的背景下,這樣的持股成本可謂“超低價”。一旦鴻利光電上市成功,假設按照2010年每股收益計算40~50倍左右市盈率發行,廣發信德可望獲得十倍甚至更多,約為2億元的收益。
不過,相似的劇情也曾在星輝車模身上上演過。2007年末,東方鋯業董事長兼總經理陳潮鈿出資480萬元參與星輝車模增資,獲得316.8萬股,成為星輝車模第三大股東。
據《中國聯合商報》統計,經過2009年末期“10派3元”、2010年中期“10轉5”與2010年末期“10轉10,派2元”后,陳潮鈿持股數達到950.4萬股,兩次分紅所得現金190.09萬元(含稅),其原始持股成本被攤薄至0.305元/股,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計。而比照星輝車模7日收盤價17.28元計,陳潮鈿投資回報達56.6倍之巨。
真是神通廣大,不得不令人咋舌呀!不過,仔細分析這個隱藏較深的“連環投資”案例,在這3家公司背后隱匿一個相同的“媒婆”——它們的共同保薦人廣發證券。
“顯而易見,其中潛藏著一條由保薦人穿針引線、高管低價入股的隱秘利益鏈,其目標是券商、公司、高管三方互利共贏。”上述分析人士如說是。
事實上,上市公司高管入股Pre-IPO項目、實現財富增值的案例屢見不鮮,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如鑫富藥業董事長過鑫富投資帝龍新材并閃電套現,投入3年獲利超億元;禾盛新材董事長趙東明,斥資1019萬元持有春興精工300萬股,賬面回報約6倍;浙江醫藥董秘俞祝軍出資235萬元持有浙江永強165萬股,如今市值逾5500萬元;銀江股份前董事楊富金付出338.8萬元攬得金固股份110萬股,收獲7倍浮盈。
分析人士認為,剖析高管成功入股擬IPO項目的路徑,歸納起來不外乎三類:一是上市公司高管與被投資公司實際控制人熟識,憑借私人關系入股;二是通過券商、創投等中介“牽線”,潛伏于Pre-IPO項目;三是由于產業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關系帶來的投資入股機會。
不過,在上述分析人士看來,在整條上市公司高管突擊入股產業鏈里,每個交易環節都存在著賺取高額回報的可能,盡管它始終遵循著種種復雜的“潛規則”。
也許,“潛規則”總有會被終結、被改變的一天。但愿這一天能早一點到來,還市場更多一些公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