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原中山市市長李啟紅涉嫌內幕交易、泄漏內幕信息罪和受賄罪一案公開審理。在這起轟動全國的內幕交易案件的背后,專家認為,在審批制度主導下的中國資本市場,內幕交易高發,案件數量不斷增多,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一顆“毒瘤”。
易發高發
內幕交易成“毒瘤”
庭審現場,和李啟紅一同出現在被告席上的還有其丈夫林永安、弟弟李啟明和弟媳林小雁,原中山公用集團董事長譚慶中,原中山公用集團總裁助理、發展規劃中心經理鄭旭齡等10名被告人。
廣州市檢察院起訴書指控稱,2007年5月,譚慶中將集團公司整體資產注入中山公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現整體上市的構思告訴鄭旭齡,共同研究資產重組的可行性。當年6月,中共中山市委領導表示同意后將該信息通報給李啟紅,要求李啟紅具體負責此事。
2007年5月至6月,譚慶中多次向李啟紅匯報中山公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資產重組的事宜。6月下旬,李啟紅與林永安商定后,在家中向林小雁泄漏了中山公用科技準備資產重組、股價會上漲的內幕信息,并讓林小雁找林永安拿錢幫助買賣“公用科技”股票。隨后,林小雁等共籌集677萬元人民幣,借用其弟林偉成和同事劉某的名義在中國銀河證券中山營業部辦理交易開戶手續。2007年6月29日至7月3日,上述賬戶在“公用科技”股票停牌前累計買入“公用科技”股票89.68萬股,買入資金近670萬元;后于當年9月18日至10月15日陸續賣出,賬面收益逾1983萬元。
實際上,李啟紅一案僅僅是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內幕交易頻發的一個縮影。截至去年11月份,證監會2008年以來共調查延邊公路、中關村、高淳陶瓷、中山公用等564起案件,其中內幕交易案件227起,占40%,利用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信息進行內幕交易的案件不斷增多。此外,證監會還向公安部移送涉嫌內幕交易犯罪案件(線索)29件,包括黃光裕(專欄)案、劉寶春案、中山公用案、上海祖龍案、宏普實業案、管亞偉案、高仰才案等一批內幕交易大要案和典型案件。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專欄)日前表示,近年來內幕交易案件絕對數量有較大增長,相對數量上也占據了證監會執法工作的較大比例。涉案主體上,除了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東的高管、工作人員以外,還有證券公司等市場中介機構的人員,甚至涉及相當級別的黨政干部,法人單位參與內幕交易的情況也存在;違法情節上,一些案件違法所得與交易金額較大,內幕信息呈現出多級傳遞、多向傳遞的態勢,出現了一些窩案、串案,內幕交易的操作更加隱蔽、復雜,逃避監管、抗拒執法的趨向與能力明顯增強。
“內幕交易已成為危害證券市場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一大"毒瘤"。”上交所副總經理周勤業表示。
久治難愈
專家稱需打“老虎”
中國證券市場打擊內幕交易已非一日,但易發高發的內幕交易已成為了資本市場的頑疾,專家認為,應當從行政權力源頭和信息發源地加強監管,打“老虎”而不是“蒼蠅”。
“信息披露是資本市場的靈魂。”中國政法大學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微博)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現代資本市場中,在虛擬經濟和信用交易等基本特征下,人們判斷一只股票的價值主要是靠信息。而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融價值的增值,看不見的資本的增值,已經成為人們快速致富甚至是暴富的主要手段。因此,在金融領域,特別是股票市場,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防范內幕交易,是建立一個好的市場經濟、好的資本市場的關鍵。否則,它引起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的財富分配轉瞬之間就會在無形的、無紙化的交易中完成。
而在中國的資本市場,劉紀鵬認為,在政府主導、政策指導的市場經濟中,國有企業與資本市場緊密相連,國有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在這種市場中,大量的決定著股票走勢、市場增值的信息均是來自于政府。“在中國,資本市場上采用的是審批制,這種審批制就決定著上市的指標能給誰,重組的指標給誰,一項審批往往就決定著無數財富的重新分配。”劉紀鵬表示,中國防范內幕交易的重點應該是這些掌握行政權力和重要內幕信息的有關部門和掌握權力的人。但是現在,這一點往往被忽視了,甚至反過來,恰恰是這些掌握大量權力和信息的人在負責中國上市公司信息的純潔化。
劉紀鵬認為,中國防范內幕交易的重點,絕不僅僅是二級市場的“黑嘴”和一級市場簡單的券商腐敗,更為重要的是要加強對信息發源地和知情者的監管,要從權力的源頭防范內幕交易。“不要只打蒼蠅不打老虎,監管的注意點要從簡單的市場交易轉移到信息發散的源頭部門和人員中去。”他說。
他建議,在制度建設上,應當盡量放松管制和審批,盡量把內幕信息縮到最小,上市、重組等應更多的按照事先約定的市場標準,由保薦人承擔更多的責任。總言之,要放松管制,減少審批,加強監管。
“一方面,巨額財富使人敢于鋌而走險;另一方面,防范內幕交易相關制度建設還是滯后,存在漏洞。內幕交易中涉及到信息保密、信息發布的問題,在信息保密階段,任何人不得泄露,但這個制度目前在上市公司層面,要么是沒有制度,要么就是形同虛設,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曾參加《公司法》、《證券法》等商事經濟法律研究、起草和修改工作的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劉俊海告訴記者,一些黨政機關的領導和上市公司往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上市公司又在其轄區之內,上市公司高管非常容易把內幕信息泄露給這些官員。而且,“很多黨政干部甚至不認為獲得內幕信息從事交易活動是違法行為,更不認為是犯罪行為。”他說。
監管突破
雙重難題待化解
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的多位專家均認為,目前打擊內幕交易的難點主要在于取證困難和違法成本偏低。
“內幕交易具有極強的內幕性和隱蔽性。”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作為內幕交易的犯罪嫌疑人,一般不會利用“內幕信息知情人”的身份親自上陣操作,但會借親朋好友之手來間接實施實質性交易,并從中漁利、分贓。監管層一般很難發現,如果缺乏人證和物證,調查及取證就更困難。
劉俊海也對記者表示,內幕交易的認定往往面臨取證困難的問題“往往是小圈子人知道,別人不知道。一些內幕交易分子因此往往有僥幸心理,覺得自己只要做得詭秘一些,外人不可能輕易知道真相,所以也是屢禁不止。”他表示,另一方面,受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地方政府也往往不愿意其管轄范圍內的上市公司暴露出問題。
除了取證和認定困難外,違法成本偏低也是目前打擊內幕交易遇到的一大難題。根據刑法第180條的規定,自然人犯內幕交易罪的,一般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董登新認為,相比之內幕交易可能獲得的巨大的違法收益,這個處罰結果威懾力明顯不足。
劉紀鵬表示,對于內幕交易案件必須嚴格懲處,一旦抓住,就要嚴懲不貸“要有判無期徒刑的”,必須抓住幾個典型的案例,大張旗鼓讓人們嚴肅地認識到這種信息的走漏就是犯罪甚至是重罪。劉俊海也認為,內幕交易刑事責任較輕,違法成本過低。因此,必須加大處罰力度,使內幕交易犯罪分子無法獲得任何的利益,提高其違法成本,降低其違法收益;同時,還應當激活民事訴訟制度,讓受到損害的投資者有權利要求獲得民事損害賠償。
“要想節約監管的成本、提高監管的效率的話,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加大懲處力度。”董登新認為,對于政府官員涉及內幕交易的,相比一般更為惡劣,應當嚴懲不貸,“無期徒刑都不為過”。
作者:吳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