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9日訊 (記者 胡可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部長葛延風在今天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1年會上表示,收入分配領域的矛盾已經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復雜影響,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對中國來說更有價值。
葛延風為他的這一結論給出了三點理由。一是收入再分配需要強有力的政府動員能力,這方面中國有獨特的優勢;二是收入再分配政策方面,有相對更加成熟的國際經驗;三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財政能力大幅度增長,為完善收入再分配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支撐。他分析說,“從中國收入再分配這些年發展的情況來看,應該說在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進;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已經基本實現對所有人覆蓋;其他具有再分配功能的公共服務和福利也全面推進,中國義務教育已經走向前面免費,對其他教育的公共投入水平也在大幅度增長!
但葛延風也強調,在收入再分配領域,中國還有很多不足。一是對高收入調節力度明顯不足,比如到現在所得稅仍然以工薪階層為主,其他像各種財產稅、遺產稅、贈與稅等稅種,學界呼吁了很多年,但一些政策還未出臺。
二是對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水平總體上偏低。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公共服務制度不統一,保障水平差距過大。公共投入更多的是讓中高收入群體受益,相對的低收入群體并沒有得到充分的保障。
對此,葛延風建議,完善收入再分配,既要完善宏觀體制改革,也要注重微觀的制度建設。宏觀方面,包括進一步調整完善稅收制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更多的投向民生;完善財政的轉移支付,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等。微觀方面,首先要完善投入方式,保基本、保運行。過去地方政府往往投入基建較多,結果導致公共投入反而會增加老百姓負擔。其次要完善定價機制,讓公共投入真正轉化為公眾福利,確保中低收入群體受益。
葛延風認為,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應該降低個人自付比例。要完善對公共服務機構的管理,避免利益目標沖突,同時鼓勵社會力量,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對政府主導的收入再分配形成補充。“當然這里面關鍵還是制度建設。一方面,要形成稅收減免優惠等支持性政策;另一方面在資產處置、剩余分配方面,形成有效的約束性政策。”
(責任編輯:曹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