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新
調結構、保就業能否兩者皆得?溫家寶總理在昨天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必須在這兩條道路當中走出一條光明道路,把它們有機地連接起來。”
出于調整經濟結構的考慮,中國將“十二五”增速目標設定為7%,比“十一五”規劃降低了0.5個百分點,但此舉卻引發外界對于民生就業的憂慮。
對此,溫家寶表示,主動調低經濟發展的速度,不僅表明決心和意志,而且是一個重大的舉措。
今后中國將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主線,真正使中國的經濟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著重提高經濟的增長質量和效益。
從“優化”到“轉型”
溫家寶昨日說,經濟發展速度、就業與通貨膨脹三者之間有密切聯系。
一方面,經濟發展速度高,就業人數就會多,但通脹的壓力也會增大;另一方面,經濟發展速度低,就業人數減少,但很容易使經濟走向衰退。
面對這個“兩難”的局面,溫家寶表示,必須將兩者有機連接,從兩條道路當中走出一條“光明道路”。他并表示,政府“完全有決心能夠辦好這件事情”。
他同時提醒說,7%的發展速度并不算低。隨著中國的經濟總量不斷增加,在基數逐步變大的情況下,“真正實現有質量和效益的7%的增長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對于“就業”這一民生之本,溫家寶表示,中國在結構調整中特別應該重視發展中小企業,大力發展科技型小企業。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間,中國將高度重視發展能夠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服務業。
“在比過去低的速度下解決中國日益增長的就業壓力問題,這對政府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說這話時,溫家寶一直舉著左手,掌心向外,一直到做出“我們完全有決心能夠辦好這件事情”的承諾時,手才放下。
在5年前頒布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中,經濟結構的調整主要體現在第三章“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中,涉及高技術、裝備制造、能源、原材料、輕紡等若干具體工業門類,而5年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優化升級”在措辭上已經變為“轉型升級”。
“十二五”規劃中,涉及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內容,除了“改造提升制造業”這個“十一五”的“保留項目”外,又新增了“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高信息化水平”、“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等條目。
如果說“十一五”還是在原有的工業基礎上進行“修補”和“優化”的話,那么,未來的5年,中國這艘經濟大船將要調整船頭,積極尋找新的增長點。
溫家寶昨日說,中國必須通過調整經濟結構,解決中國經濟長期以來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使經濟的發展與人口、環境和資源相適應。
有記者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一概念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一直提到今天,轉型的困難究竟何在?溫家寶回答說,最難的地方一在觀念,二在創新機制和干部考核的標準。他說,首先要徹底轉變唯GDP的觀念。對干部政績的考核,不僅要看地區經濟總量,更要看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
不認為有“中國模式”
溫家寶昨日同時強調,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應該協調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保障。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成功,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險。”溫家寶說。
他表示,中國當前最大的危險在于腐敗,而消除腐敗的土壤還在于改革制度和體制。“我深知國之命在人心,解決人民的怨氣,實現人民的愿望,就必須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
但溫家寶同時表示,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并非易事,需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序進行。
在回答法國記者關于“發展模式”的問題時,溫家寶表示,中國的改革和建設還在探索當中。
近幾年,中國創造新的“發展模式”是一個國際熱門話題,特別是在經濟危機令富有的發達國家經濟出現重挫,中國卻率先在全球復蘇后,更是在世界范圍內(主要是在第三世界)引發“中國模式”的討論。
對此,溫家寶說:“我們從來不認為自己的發展是一種模式。同樣,我們認為任何國家都要走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我們尊重各國人民的選擇。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發展道路都可以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和借鑒。”
溫家寶說,中國選擇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的主要特點是:第一,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第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第三,必須堅持社會公平正義以保持社會的和諧和穩定;第四,必須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進一步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