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鳴
誰對誰錯?當歐美新能源企業紛紛向中國進軍時,中國新能源企業卻開始在歐美投資設廠。
“我們在美國的投資十分順利,2011年年中,產能將擴大到50MW!弊鳛樽钤缭诿绹◤S投資的中國企業,尚德電力公關經理張建敏稱,在美投資是尚德電力的得意之作。
不過,與之對應的是,2011年1月,美國第三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長青太陽能(Evergreen)宣布,其將于3月份關閉在美工廠,裁員800人,并將制造業務移至中國。
這不是個案。事實上,除了尚德電力,天威英利、阿特斯、賽維LDK等中國主要太陽能企業也在歐美展開投資,主要風能企業金風科技、華銳等,亦在謀劃在歐美建造生產基地。
而SunPower、FirstSolar、Vestas等歐美新能源巨頭卻熱衷于在中國投資設廠。
“實在是迫不得已而為之!比珖ど搪撔履茉瓷虝䦂绦忻貢L王月海對本報記者稱,包括風能、太陽能在內的中國新能源,到歐美投資建廠主要是為了避開貿易保護,“總體規模不會太大,畢竟歐美成本實在太高”。
晶澳太陽能CEO方朋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就太陽能制造技術而言,中國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但“市場主要在歐美,到當地去投資建廠是把握市場的重要手段”。
到美國去投資?
2011年1月,在中國貿易代表團訪美之行中,中美兩國政府與企業簽署了多項協議,總額逾400億美元,其中僅清潔能源領域就超過200億美元,范圍涉及核電、風電、太陽能、水電、智能電網等多個領域。
去美國投資,已是中國清潔能源的發展熱點,尤其是太陽能領域。
以尚德電力為例,其2009年11月即宣布在美國進行投資。據尚德電力提供的資料顯示,其廠址設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古德伊爾太,投資約為1000萬美元,形成約30MW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年生產能力。
據張建敏介紹,上述美國組件廠已建成投產,并將于2011年年中將生產能力擴大到50MW/年。
而尚德之所以如此早地在美國投資設廠,是因為“市場出現了變化,看到了很多美國太陽能市場崛起的預兆”,張建敏稱,近兩年美國太陽能市場快速發展,希望在美建廠投資來快速占領市場。
“目前來看,效果也很不錯,2010年我們在美銷售約200MW,獲得美國太陽能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地位。”張建敏稱。據公開資料顯示,美國太陽能在2008年為342MW,2009年為485MW,但到2010年則達到1GW,成為僅次于歐洲的第二大太陽能電池市場。
在美國投資設廠,在張建敏看來,也是一個完善生產鏈的舉措,“美國是太陽能電池制造設備和原材料的最主要供應商,另外,太陽能電池生產的一些輔料也主要由美國廠商生產,通過在美國設廠可以實地了解美國的太陽能產業配套情況,把握最新的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事實上,在美國的組件廠是我們公司自動化程度最高,或者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組件廠!
動力顯而易見,中國新能源企業紛紛奔赴美國投資。
2010年3月,中國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宣布,計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2000萬美元建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廠。2011年1月,中國賽維LDK宣布將以約3300萬美元收購美國太陽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Solar Power)70%股份。
繞開貿易壁壘
不過,相對于中國企業對美國投資的熱情,美國本土企業卻在向外轉移,其中,向亞洲轉移是主要方向。
2010年5月,美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商之一SunPower宣布在馬來西亞投資設廠。
而讓業界震驚的是,2011年1月,美國第三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長青太陽能(Evergreen)宣布,其將于3月份關閉在美工廠,裁員800人,并將制造業務移至中國。
“美國太陽能電池生產成本遠高于中國,中國新能源企業去美國投資設廠,很大程度上是迫不得已。”王月海稱,由于太陽能電池需要大量的人力,在中國生產制造太陽能電池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并且,在技術方面,中國制造的太陽能池亦無落后之處,而方朋甚至認為,“中國太陽能電池制造世界第一”,并稱,雖然歐洲和美國都有企業尋求被晶澳并購,但由于其技術并不勝出,“我們還在衡量”。
“中國太陽能企業熱衷于在美投資,主要還是為了避開貿易保護!蓖踉潞7Q,美國太陽能市場在快速擴張,但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的貿易保護情緒也在高漲,很有可能會出臺政策,限制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外太陽能產品的準入。
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對于奧巴馬政府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其上臺后不久就推出了“美國復興與再投資計劃”,準備在3年內讓美國清潔能源的產量倍增,并通過發展清潔能源使美國經濟再度駛入快車道。
而“301法案調查”,正是美國對本土新能源產業的“保護”舉措之一。提出上述調查的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稱,中國政府給予新能源企業高額補貼,使得中國風電、太陽能的出口獲得價格優勢,并指責中國對外國企業參與招標采取歧視性限制。
不同于之前的貿易爭端,這是美國第一次對清潔能源啟動301法案調查。在懲罰措施方面,301法案的威力,要遠大美國一般的反傾銷反補貼法規,如果301法案裁定中國新能源產品存在傾銷或補貼行為,那美國不僅可對新能源產品,同時還對中國其它產品采取提高關稅等“報復性”措施。
無法啟動的內需
中國雖然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產品生產國,但國內市場卻相當有限。特別是太陽能產業,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的統計,中國太陽能產業95%以上的產品均銷往國外。
過去,中國太陽能產業被稱為“兩頭在外”的產業,隨著產業的發展,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會長趙玉文稱,“兩頭”中的“一頭”——原材料,目前已基本得到解決,過半原材料轉為國產,但另一頭“市場”在外,短期內看到不緩解的跡象。
施正榮稱,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市場,但這一潛在的世界之最,卻遲遲不見啟動的跡象。
由于太陽能產生的電力在成本上遠高于傳統能源,所以,太陽能市場啟動的關鍵前提是,確定的太陽能電力上網補貼價格。此前,國家能源局組織實施了兩次太陽能電站招標,并期望通過競標來確定太陽能電力上網補貼價格。
但中環光伏總裁顧華敏稱,由于前兩次招標規模過小,成功的競標者大多不計成本,“有人就說,只是打個廣告”,造成競標形成的上網補貼價格偏低,作為中國太陽能產業主力軍的民營企業大多被迫缺席。
而且,“由于地方太陽能上網補貼價格要以類似招標項目為準,大大延緩了中國太陽能市場的發展。”在顧華敏看來,不夠合理的招標無法確定太陽能電力上網補貼價格,已經成為啟動中國太陽能市場的阻礙。
正如王月海所言,中國新能源產業已在許多方面做到世界第一,但在市場這一塊,中國企業沒有太多討價還價的余地,到海外投資建廠,在當下不失為一種應對市場變化的有效措施。當然,這也是一個無奈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