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公布。該草案提出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增強預算透明度等內容。全國政協委員賈康指出,伴隨納稅人的意識不斷提高,大家都關注這個錢(財政收入)是怎么花的。全國政協委員許善達表示,現在我們的政府收費中,應該改成稅的還有很多,所以還應該繼續改革。
看點1 基層叫窮源于分稅制?
新京報:分稅制改革始于1994年。有觀點稱,土地財政、基層財政困難以及地方債務等問題,是源于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你反駁稱“板子打錯了地方”,那么“板子”應該打哪兒?
賈康:當前,省以下不能夠貫徹落實分稅制,實際上形成了五花八門、復雜易變、討價還價色彩非常嚴重的“分成制”和“包干制”。中國的實際情況是,地方總體而言沒有進入分稅制狀態,從省往下走,就走不通了。
地方高端層級上提財權、下壓事權的空間大,轉移支付做不實。所以那板子應該打在“分成制”和“包干制”的制度安排上,它們明顯有毛病,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
看點2 如何調整中央到基層財政框架?
新京報:“十二五”期間,我們應該如何細化、優化分稅制?
許善達:關于分稅制問題,現在有兩種意見:一種辦法是把上級政府的錢更多地下放給基層政府,能夠轉移得多一些;另一種辦法是,錢不轉移但是可以把職責上收,就是由上級政府履行更多的職責。
到底應該青睞哪種方式,我覺得要看不同的領域。比如,我認為,國民教育應該是中央政府全部承擔,而其他有的職能應該下放到基層,那么錢也應該跟著下去。不可能所有問題都是按照一個方式來解決,這需要仔細地研究,哪些是需要下放收入的,哪些是上收職能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職能的劃分和錢的下放,都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賈康:“十二五”期間需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鞏固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分稅分級財政體制。
細化分稅制改革,就要進一步深化省以下分稅分級財政體制的改革,推進省直管縣、鄉財縣管等改革措施,在財政層級結構扁平化的過程中,進一步理順政府間的財政分配關系,在中央、省、市、縣各級實現事權合理配置、財權與事權相順應、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導向下,加快構建地方稅體系,打造地方支柱稅種形成主體財源,并適當提高地方稅政管理權,同時強化和優化中央、省兩級自上而下的轉移支付制度,建立縣級財力保障制度。
新京報:財政層級結構扁平化具體意味著形成怎樣的財政框架?
賈康:通過扁平化,應使從中央到基層的五級財政框架變成三級。到了三級,我們就可能從山重水復變成柳暗花明。
在“十二五”期間,應使三級財政框架和其中“一級政權、一級事權、一級財權、一級稅基、一級預算、一級產權、一級舉債權”的內洽機制,大體成型。這樣一個分稅分級財政體制在“十二五”期間一旦有眉目的話,其意義是非常長遠的。
看點3 如何抵制土地綁架財政?
新京報:地方稅體系如何構建?依賴什么稅種?
賈康:房產稅和資源稅應該是地方稅體系中的兩個支柱財源或者稱作主力稅種。應該一步一步地、逐漸把地方稅體系打造好,讓這兩個支柱財源逐漸顯示出支撐力。希望在今后5年中,在“十二五”期間看到基本模樣。
新京報:如何促使地方有積極性依賴房產稅而不是土地財政?
賈康:重慶和上海已現行試點開征房產稅。他們做出了積極探索,會逐漸總結經驗,把方案進一步合理化,最終形成示范效應。另外,資源稅改革已在新疆先行試點。這都是很好的開端。
看點4 怎樣調稅為服務業松綁?
新京報: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在此期間,應該進行怎樣的財稅體制改革?
許善達: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營業稅改革。我國在2008年實行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2009年實行增值稅轉型等減稅措施后,下一步的減稅措施應該主推營業稅改革,應對服務業征收營業稅改為征收增值稅,先從試點做起,隨后逐漸推進。
營業稅目前主要存在三個缺陷,對服務業發展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包括稅負平均比增值稅要高、重復征稅,和服務業的出口不退稅問題。
新京報:什么樣的財稅體制是可以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
許善達:營業稅改革就是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之一。另外,對于科技含量提高的企業,加快技術開發費支出在計算應稅所得額前加計扣除,也會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因此,什么樣的財稅體制,這個面是很寬的,不是單單靠一個稅種。
看點5 宏觀稅負究竟高不高?
新京報:伴隨分稅制的改革,中國的稅收穩步增加。一個一直被討論的問題是,中國的宏觀稅負到底高不高?
賈康:從最廣義的政府性收入的宏觀稅負來看,如果做橫向比較,不能說中國當前的宏觀稅負已經明顯偏高,實際上在同口徑比較來看,中國的宏觀稅負是發展中國家中等偏低一點的水平。中國宏觀稅負明顯偏高的說法,缺乏數據論證。
許善達:這是非常復雜的問題,要看不同的口徑。
比如,從每年一般預算報告的財政收入的口徑而言,發達國家是逾30%,中國是逾20%。但是從結構來看,發達國家主要是社保稅的比重大。我們的社保制度跟發達國家不一樣,我們很大一部分農民沒有社保,發達國家社保稅在財政收入的比重占1/3左右,我們現在比重比較小。
不過,從社保之外的比重來看,我們與其他市場經濟國家相差也不太多。
良言
政府用錢時,必須要有透明度,要讓公眾知情,接受公眾監督。我們有權質詢,我們有權參與,我們有權最后通過人代會最后形成預算決策。這是一個歷史潮流。
2012年,“預算外資金”的概念就要退出歷史舞臺。按照財政部的工作要求,所有政府性財力就是預算資金,不分預算內外。——賈康
看點6 財政收入與GDP增速為何不同步?
新京報:財政收入增速一直快于GDP增速,是否正常?
賈康:現在來看,沒有特別明顯的不正常。這要放到改革開放大的歷史階段中來觀察,財政收入曾在改革開放初期,名義增速達到30%以上水平,隨后一路下滑到 1995年10.3%最低點。目前,屬于恢復性增長,現在名義增速也只是20%多一點。與此同時,現在也是“放水養魚,放水讓利,培養財源”政策的收獲期。
新京報:財政收入增速和GDP增速不同步的原因何在?
賈康:這牽涉到很多客觀因素。比如在技術性問題上,稅收增速是按現價衡量的,而GDP增速是按不變價衡量的。如果剔除了價格因素,同口徑相比,差距會縮小一部分。
此外,還有外貿進出口,經濟結構升級,預算外資金調整到預算內等因素。各種因素結合在一起,才導致這樣的一個差距,使大家感到這幾年,每年都是財政收入增速明顯快于GDP增速。
許善達:實際上GDP是個平均數(注:包括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而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增長要高于GDP。農業增長的慢,也沒什么稅收。我們的稅基主要是第二、第三產業,因此首先這是一個很大的結構因素。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進出口。我國出口要退稅,進口要征稅,但是進口一美元的稅,要高于出口一美元退的稅,所以貿易進口如果增加一美元,出口同樣增加一美元,從貿易上而言,是平衡的,不存在順差的,但我門征收的稅收卻是增加的。如果進口增加速度比出口還快一點,順差縮小,那這部分的稅收收入就增加了。
看點7 政府用錢有何原則?
新京報:在財政收入不斷增加的過程中,有哪些問題要特別值得注意?
賈康:伴隨納稅人的意識不斷提高,大家都關注這個錢是怎么花的,怎么有績效,怎么變得透明,怎么樣讓老百姓感到政府真得在轉型,真得在更有效地為老百姓謀福利,怎樣降低行政成本。這些問題非常關鍵。這比關注我們收入增長的指標更有實質性的意義。
現在公民越來越強調怎么把錢花好。政府用錢時,必須要有透明度,要讓公眾知情,接受公眾監督。我們有權質詢,我們有權參與,我們有權最后通過人代會最后形成預算決策。這是一個歷史潮流,這是必須解決的機制。
在這個機制完善過程中,政府必須要追求績效,必須降低行政成本,必須形成問責制。
看點8 “預算外資金”概念消亡?
新京報:去年74個中央部門都進行了預算公開,包括財政部也披露了。你怎么看待公開的程度?
賈康:首先要肯定的是進步,但應該是所有部門的預算內容能公開的都應該公開。有一些涉及國家秘密的信息,則要按照《保密法》和《預算法》,明確界定哪些信息,需要哪些方式來保密。
新京報: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此前表示,未來五年,要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納入預算管理。這是否表明將形成一個所有政府收入的全口徑大賬本?
賈康:據我所知,這個時間表會更快。2012年,“預算外資金”的概念就要退出歷史舞臺。按照財政部的工作要求,所有政府性財力就是預算資金,不分預算內外。預算資金可有種種分類,比如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等等,但不會如過去一樣算在預算外了。現在,確實還有一部分收入,還未納入到大預算管理中,然而它的數量越來越少。
新京報:全口徑的大賬本肯定在“十二五”期間得以落實?
賈康:肯定能夠落實,如何保障,還是要依賴法制,法制加上透明度,加上公眾多重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