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平
2月26日,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CMRC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會上表示,經常項目的大量順差是目前通貨膨脹的源頭,而順差過大是基礎貨幣過剩、貨幣寬松的主因。
易綱表示,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是當前應對國內形勢和發達國家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關鍵。
易綱表示,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央行在外匯市場上要買進外匯,而買外匯的過程就吐出了基礎貨幣,盡管央行非常努力地去對沖,但是問題的源頭是順差過大。“央行被迫吐出的基礎貨幣造成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如果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減順差,減順差不是壓縮出口,重點是增加進口,大力發展服務業、限制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外貿順差增速明顯,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的外貿順差分別為2981億、1957億和1831億美元,而外匯儲備也在同期迅速增長。截至2010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2.85萬億美元,為維持匯率穩定,央行被迫吐出了20萬億元人民幣,而外匯占款也成了近年來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
盡管央行之后采用存款準備金率、央票等多種手段進行對沖,但貨幣的“超發”仍然造成了通脹抬頭,與此同時,央行也要支付上述調控工具的利息成本。易綱指出,在海外進行投資的外匯儲備收益是央行支付調控成本的主要資金來源。
為了達到“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目的,易綱為當前的宏觀經濟困局開出了其多個“一點”的中醫療法。
易綱指出:“力爭在今年內需擴大一點;對外的依賴減少一點;工資和社保提高一點;環保和節能減排嚴格一點;資源產品價格的改革要推進一點;資本項對外投資的管制要放松一點;匯率的彈性要增加一點;今年由于通貨膨脹的壓力,我們的物價可能還會再上漲一點、使我們的順差縮小一點;整個的結果會使我們的增長速度略微地放慢一點;相應的質量會提高一點。”
易綱表示,這么多的“一點”,如同一味“中藥”,這個藥方有這么多個元素,但每個變量上調整的邏輯是一致的,都是朝著“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方向努力。在調控手段上,應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但仍應以經濟杠桿、市場配置資源手段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