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蕓 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是糧食持續價格高企,氣候異常和減產最受關注。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國際機構紛紛發布了糧價預警,G20會議也將“糧食危機”作為了自己的重要議題。然而摩根大通認為,目前對中國糧食發出“預警”為時尚過早,而其他一些機構專家認為,政府調控會將控制農產品價格作為重中之重,農產品價格今年可能會保持小幅上漲或者震蕩行情,并不會出現“大漲價”。
預警
在各國政府忙于應對國內食品通脹與制約全球糧食產量的問題之時,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糧農組織)上周發布了罕見預警,并引發媒體對中國干旱及其對冬小麥收成影響的廣泛報導。
與此同時,世界銀行發表《糧食價格觀察》報告,報告稱截至2011年1月底,國際食品價格指數比上年同期上漲29%。僅從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的短短四個月間,國際食品價格指數就飆升了15。
目前該指數僅比2008年6月糧食危機時出現的峰值低3%。去年6月開始的糧價上漲將全球發展中國家4400萬人推向極度貧窮。
氣候一場導致的減產成為了眾多研究機構擔憂的原因。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拉尼娜現象可能持續覆蓋北半球整個春季,氣候反常將對小麥、玉米及大豆收成構成較大負面沖擊。由于全球小麥庫存下降,美國小麥或失收,中國主要小麥產區面臨干旱困擾,中東小麥收成可能也不理想,預期第四季度小麥價格將升至每蒲式耳950美分。
交易商透露,從非洲到亞洲的全球各國都正在提高糧食進口量或從國家儲備中釋放庫存來冷卻通脹,這又助推了糧食價格的高漲。
據悉,在為期兩天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討論的重點從去年的“貨幣戰爭”轉移至今年的“糧食危機” 。
從去年6月份開始的糧食價格上漲使得中國期貨市場農產品交易量暴增。據中國期貨業協會統計數據,去年一年早秈稻品種的交易量比前年增長了1457.59%,玉米增長了170.31%,而棉花也增長了1488.32%。
中國農產品不會大漲
“鑒于華北地區長期面臨干旱,以及12月份至2月份期間的降雨量歷來占全年降雨量的極低水平,因此近期一輪有關中國冬小麥產量的預警看似為時過早。”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兼中國證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表示。
李晶指出,中國的小麥依靠自給。為解決短缺問題,中國政府制定了鼓勵性政策,以提高糧食產量,也使2004年至2010年期間的糧食種植面積增加8.1%;而連續七年的大豐收提供了巨大的國內庫存緩沖。
迄今,為應對降雨量不足,中央政府已撥款129億元用以增加糧食產量和緩解旱情。國土資源部已開始在全國的干旱地區實施大規模緊急灌溉措施,初步以山東省為主。“通過快速、人工密集型灌溉,即使嚴重的旱情也能得到緩解。中國近四分之三的冬小麥在進入冬眠期之前以及冬季轉春季期間,都獲得了補充灌溉水。”李晶認為。
“‘糧食危機’一詞的確存在炒作色彩。” 銀河期貨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首席宏觀經濟研究員付鵬認為一些大宗商品投資機構正在利用氣候原因進行炒作,而發達國家也有可能傾向于通過這種方式來講自身的通脹壓力轉嫁到發展中國家。
“農產品價格今年的走向還是要看貨幣因素。”民生期貨首席宏觀分析師崔小龍認為,“目前貨幣回籠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今年農產品價格可能小幅上漲或者震蕩,但并會大幅上漲。”
付鵬認為,糧食價格今年很有可能呈現小幅上漲格局,“國家要保護農民利益,所以會允許價格小幅上漲,而抑制通脹的主題方向則不會允許農產品價格漲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