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
“G20”雖然是當下大國協調經濟政策的論壇,但因各國復蘇步伐快慢不一,利益訴求逐漸分化,這一平臺已變成大國的角力場,象征意義大于實際作用。
雖然在國際經濟治理的舞臺上,“G20(二十國集團)”一詞出現的頻次越來越多,但有一些觀察人士提出,應該更加關注與“G20”相對的“G0”一詞。多方共治的另一面,或許是某種“權力真空”。
《紐約時報》刊文說,“G0”或將是今年“最流行的流行語”。美國智庫歐亞集團主席伊恩·布雷默今年伊始警告說,世界面臨“G0”風險。隨后,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美國經濟學家努里爾·魯比尼將“G0”概念帶入達沃斯論壇。這兩位學者又在美國《外交》雜志上聯名撰文指出,所謂“G0”,就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國家聯盟有能力、有意愿制定并執行全球經濟議程。
提出“G0”概念的學者談到,18、19世紀的英國和20世紀的美國都在當時的國際舞臺上“一方獨大”,主導國際經濟秩序。如今,美國經濟依然羸弱,歐洲債務危機陰云難消,日本的政治和經濟難題仍待解決。傳統的西方大國缺乏足夠政治共識和經濟資源,以主導和推動國際經濟議程。
與此同時,以巴西、中國和印度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不論從自身經濟條件和發展階段等方面考察,都還不具備主導全球經濟治理的能力。這些國家更關注自身經濟發展問題。這些變化,也帶來了“G7”(七國集團)這樣的多邊機制向更具代表性的“G20”機制的轉變。
不過,布雷默和魯比尼認為,“G20”雖然是當下大國協調經濟政策的論壇,但因各國復蘇步伐快慢不一,利益訴求逐漸分化,這一平臺已經從行之有效地應對危機之所,轉變成大國的角力場,象征意義大于實際作用。雖然各國對很多問題有基本共識,但一旦討論超出一般原則而深入細節,就很難達成一致。他們擔心,經濟領域的爭端協調也會像氣候談判一樣陷入僵局。
對于布雷默和魯比尼的上述觀點,長期關注國際經濟的美國奧本海默基金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山泉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全球各國面臨的問題基本一致,對經濟增長、能源和環境等問題有基本共識,雙邊依賴性和制約也不斷加大,并不存在什么權力真空。”他談到,美國經濟對全球的影響力確實相對變小,但全球經濟協調對話機制以及全球經濟治理是一個自然發展的動態過程,原有經濟秩序會改變,但不會出現全球經濟失控的局面。
對于“G0”這個概念存在著爭論,但有一點是明確的:缺乏多邊合作,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對世界經濟構成極大挑戰。如果出現貨幣戰、貿易戰和資源搶奪戰這樣的局面,得來不易的世界經濟復蘇局面或將毀于一旦。
□喬繼紅(新華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