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昨天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日本名義GDP為5.4742萬億美元。而我國統計局公布的2010年全年GDP數據為5.879萬億美元,兩相比較,日本全年GDP比中國低了7%左右。這意味著日本自1968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以后,這一保持了42年之久的座次首次讓位中國,中國由此成為僅次于美國的GDP大國。
其實,出現這一結果毫無懸念。早在去年初,各國經濟學家就已預計到,2010年中國必將取代日本,成為按美元匯率計算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一國貨幣在本國所表現出的實際購買力)來計算,中國早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經濟體。十多年前,按當時的匯率計算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3年前,中國又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但與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勢頭相比較,日本經濟的滯漲已經有了長達20年的歷史。
對于中國來說,GDP躍居全球第二,無疑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好事,表明中國經濟發展成果顯著。中國長期奉行的是以推進GDP為目標的方針,這對于經濟的快速積累是有效果的。在從2008年底開始的抗擊金融危機的戰役中,中國正是以4萬億投資保住了GDP的高速增長,也先于世界其他經濟體擺脫了經濟危機的陰影。但是,這種單純以GDP為指向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粗放、低效型的模式,導致我國經濟結構出現了嚴重的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決。這樣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已經超出了中國的資源、環境所能承受的限度,是不健康的,因此也是不可持續的。
目前,中國的人均年產出不到4000美元,僅為日本的1/10,與“全球老大”美國更是無法比較。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目前中國的人均年收入在全球排第124位,而美國和日本在這個排名中則位居第17位和32位。很顯然,諸如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經濟實力強大,雖然其GDP總量的支撐確實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人均占有財富豐厚是一個更重要的指標。北歐一些國家由于國土狹小,在GDP總量上無法與一些大國競爭,但在人均收入上卻能夠名列前茅,甚至超越美日,照樣可以躋身于發達國家之列,而中國盡管在GDP總量上已躍居全球第二,卻仍然只能廁身于發展中國家之列。
無法回避的事實還有,我國相當一部分地區粗放低效的發展模式亟待改變;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人均年收入目前仍然只有1600美元,與GDP的全球第二地位很不相稱;城鄉差別和地區差距仍然非常大,而由于分配制度的不合理,貧富之間的差距甚至正在進一步拉大。
一個國家創造的財富只有能夠讓國民分享到,這樣的財富才是真實的。但是,由于我國國民收入分配制度還存在諸多不足,未能讓國民真切地感受到GDP增長給自己帶來的收益,特別是在國庫積累快速增長的同時,國民以及中小企業仍然承受著較高的稅賦壓力。因此,對于我國來說,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要通過對分配制度的改革,讓更多的財富流向更多的普通勞動者,就目前來說,國家有必要通過減輕稅負來增加國民收入。我國去年稅收高達7.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3%,遠超同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雄厚的財力已經為國家做更多的事提供了基礎,也為國民分享經濟發展的果實提供了基礎。
特約評論員:周俊生媒體從業者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