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輝
2010年12月23日下午《北京市小客車數量控制暫行規定》橫空飄落北京上空,政策之嚴厲,大有在政策實施之后就一定可以解決長期擁堵的舊疾之勢。對其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了正在舉行的廣州車展。
其最受關注的地方在于對小客車的數量控制。規定有二,一是“個人買車每月搖號一次,單位買車兩月可搖號一次”;一是對申請人的資格作出嚴格管控,只有“北京市人員、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證的外地人員,以及在京納稅5年以上且有納稅證明的外地人員”才可以申請。此外,該政策還嚴格限制了非京牌車輛在北京的行駛時間。
在整個政策出臺前后,北京上演了中國汽車在2010年最精彩的銷售故事:搶車、囤積舊車牌、通宵售車、排隊辦理手續。其中精彩難以述盡。為了能有一輛車,在北京的購車者挖空心思。非京籍的購車者擔心以后不能在北京買車了。生存的恐慌逼迫著他們加入搶車的洪流中,于是北京的許多專營店出現了無車可賣的情況。
這個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北京的擁堵,是政策制定者需要回答的問題。當然,只要他們說北京已經不再是“首堵”,那么北京便不再擁堵。借助這次的政策,與車牌相關的部門已經構筑起了龐大的潛在收益集團。與其他相比,潛在的利益更誘人。換言之,眼前與潛在的收益是催生這個政策強硬出臺的動力。
至于政策是否遵循了政策制定者們經常掛在嘴邊法律與法規,需要此一方面的專業人士解讀。在汽車市場的角度,這個政策只是起到了破壞作用。一來,它給北京地區的4S專營店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有人曾統計說,北京每年有24萬張車牌,亦即年銷量為24萬輛,而北京有超過600家經銷商。以這個數字計算,每家經銷商每天的銷量在1.1臺車,它們能支撐多久?
由于堵車并不僅僅存在于北京,廣州、成都、杭州等城市都是車滿為患。如果所有的城市都步北京之后塵,那么這些在中國汽車市場扮演異常重要角色的消費重鎮,會怎樣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而在此之前,同樣從北京傳出,中國在2010年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汽車市場。
所有這些都可以歸結到一個問題:城市的規劃與汽車市場的發展如何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北京的政策是把城市設計者智力缺陷所帶來的后果,轉嫁到中國普通的購車者身上。大凡跟進北京治堵方案的城市,都是在做同樣的非理智之舉。
由車牌帶來的瘋狂必將用同樣瘋狂的方式解決。對于北京治堵方案,它能維持多久是個問題。因為從本質上而言,這個政策不是解決北京擁堵的最佳方案,它必將使得與汽車直接相關的各方力量與政策制定者進行博弈。按慣例,中國從來沒一種政策是沒有多種解讀的,我預計到2011年第一季度的時候,這個政策會被攻破。它有兩種式樣:
一是,整車制造商、經銷商、汽車行業的協會組織,會通過各種方式跳過政策的限制,緩解銷量下滑的難題。其中的手段有很多種,這一政策的制定者會采取漠視的方式處理對政策的逾越。北京汽車市場的重要性會成為壓倒這個政策的最重要的籌碼。
一是,催生新的尋租市場。由于這個政策增加了消費者的用車成本,要突破它購車者必要借助4S專營店等各種渠道解決車牌的問題,這就為尋租打開了市場。大凡經銷商除了擁有相當的資金實力之外,他們還擁有各種社會關系,在生存的壓力下,他們必然會通過各種方式滿足購車者的需求,尋租市場應運而生。當然,這期間產生的成本,自然會由購車者承擔。
其實,2010年12月23日,在這個政策出臺的過程中,尋租市場已經誕生了,它必然會變得越來越大。
按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預測,2010年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將在1800萬輛左右。2011年,這個市場還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難道北京會不被其中的利益所吸引?消費的大勢很難被阻擋。簡言之,中國喜歡做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帶來的榮耀,但它還沒有準備好做世界上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接下來,這個矛盾會進一步暴露。
大而言之,擁堵的不是北京,而是中國。市場需要有效而合理的政策。
(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