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王麗榕 發自廣州
12月20日,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與《大國醫改》作者朱幼棣在廣州暢談醫改問題,并接受了時代周報記者采訪。
醫改難在部門利益太糾結
時代周報:2007年十七大報告中,關于醫改部分,提出要“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然而為何時至今日,老百姓依然覺得“看病貴,看病難”?
朱幼棣:醫改首先是藥,經過30年的發展,藥已經完全走向市場。現在是公立醫院這個坎,我國95%以上的醫院都是公立醫院,除了古巴和朝鮮,其他國家沒有這樣大的量。公立醫院比例太大,導致了國家財政沒辦法養,就跟原來的國有企業一樣,死不了,也活不好。于是面臨著產權改革、引進外資等問題,但這又涉及到醫院的公益性問題、營利與非營利的問題。
醫改是一個很大的領域,涉及的部門、行業和人,非常廣泛。光是部門,就有四五個,衛生、醫藥、醫保、財政和發改委。這是直接有關的,實際上可能還更多。2009年的新醫改方案討論,我一直參與修改,了解很多情況,實際上是各個部門平衡的過程,要照顧到各方利益,照顧到實際問題。
廖新波:四個“分開”中的醫藥分開,為什么一直沒實行?主要是糾葛太多,利益部門太多,政府補償醫院的措施,仍然沒有制定出來。我剛才說以藥養醫是國策,有人問我是不是斷章取義,我可以講,絕對不是,在周恩來總理在的時候,就有了,這是國家給醫院補償的一種形式,后來慢慢發展,就成為醫院的主力收入。但我堅信以藥養醫一定會改掉,因為有良心的醫生不會希望自己的價值是通過為他人做嫁衣來獲取的,一個有經驗的醫生,他的價值不是通過開多少貴重藥,拍多少CT來體現的。
推動只要領導一句話
時代周報:那么醫改成敗的關鍵在哪里?
朱幼棣:2006年,葛延風寫《中國醫改基本不成功》那陣子,有個美國領事就問我,中國的醫改成功不成功。對國際友人,我想應該內外有別,于是就跟他說,中國的醫改很成功。第一,國有資產在國家沒有很大投入下,增值很快,你看醫院又是蓋樓又是買設備;第二,原來的醫生收入很低,不管是開處方藥也好拿回扣也好,收入增加了,過去學醫的人,都給外國醫藥公司當醫藥代表了,現在不去了,所以醫生隊伍穩定;第三,各個部門的權力都加大了,衛生部也好發改委也好,又定價又審批政府主導力量加強了。就有一點不滿意,就是老百姓不滿意。但說句實在話,不管有幾個優點,如果講以人為本,把老百姓作為中心,還是欠缺的。
廖新波:醫改的關鍵不在于醫院是私立還是公立,而在于能給群眾帶來什么好處,看病是否比過去少掏錢,而不在于能報銷多少,比如過去報銷20%,現在報銷50%,但是如果報銷50%之后自己要掏的錢還比過去多,那么說明我們的醫改政策是有問題的。
前段時間我寫了《神木模式可復制》,其實神木模式非常簡單,無非就是經濟基礎給人民群眾提供了免費的醫療。像神木這樣的縣,在全國至少有500個,為什么這500個縣中沒有多少有神木這樣的執政理念呢?
所以醫改成功其實就是領導一句話,鄧小平說摸著石頭過河就過了,神木改革成功也是領導一句話,無非就是郭寶成的推動,能說得上事的第一把手,而不是像我這樣只說不能做的人。
公立醫院應承擔基本醫療
時代周報:從醫院的角度,醫院在醫改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廖新波:很簡單,醫院是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場所。公立醫院就應該提供公益性的基本醫療服務,公益性是通過政府的補償來實現,而不是醫院本身產生的;私立醫院則是提供特殊人群的特殊服務,不是基本醫療服務。但是我國政策里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本醫療行業有不明確的地方,因為不知道公立醫院要做什么,民營醫院要做什么,反而把公立醫院推向市場,造成混亂。
朱幼棣:國際衛生組織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2000年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醫療服務是分級的,初級就是門診,而住院或者專科醫療,就是高級。在我國,原先的農村合作醫療是依附于農村集體經濟,包產到戶以后,農合就垮掉了;90年代國有企業改制,工廠的醫務室也垮掉了,實際上我們在2000 年并沒有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但中國人又不大愿意承認,轉而提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大致與初級衛生保健相當,但又含混不清,這樣就把公立醫院應承擔的任務搞混了。政府主要應該管初級衛生保健,而住院部分,應該由醫保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