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N記者 劉杰 綜合報道
“單純的財政補貼并不能解決光伏行業面對的成本以及并網難題,就在11月份財政部還取消了39個金太陽工程項目的補助資格,部分項目由于成本問題無法實際建造,也在側面印證了這個行業的窘境。
隨著系列財政扶持措施的公布,目前面臨成本高、上網難而導致對政策依存度較高的國內光伏發電產業企業,再次聞風而動。
“根據我們了解的情況,這一批光伏發電示范項目至少到10兆瓦、20兆瓦的規模,在工業園區基本上就可以自發自用、就地消化。”一家成功申報過“金太陽”示范項目的發電企業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為解成本高、上網難等難題,國家要求把各地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作為國內擴大光伏發電應用的重點,目的就是針對工業園區用電量大、電價高的特點,通過光伏發電就地消化,來推動光伏發電規模化。”
2年后國內市場可達1000兆瓦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對于一個戰略型新興產業而言,其發展初期,政策扶持不可或缺。
在此方面,國家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預期。“力爭在5年內將太陽能發電(光伏)成本降低到初步具備與火電等傳統能源競爭的水平。”在日前,由科技部、財政部等四部門舉行的金太陽示范工程和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工程動員會上,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如此表示。
事實上,針對成本高以及上網難這兩個光伏發電制約瓶頸,我國正在尋求突破。
為推進光伏發電規模化發展,國家四部委要求把各地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作為國內擴大光伏發電應用的重點,爭取使園區內具備條件的企業廠房上都安裝光伏發電系統。而首批有13個開發區被列為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區。
據初步統計,我國有100多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個開發區面積都在幾十平方公里,可安裝光伏發電規模約在100兆瓦,這樣僅國家級開發區就可以實現1000萬千瓦裝機。加上數百個省級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可裝機規模就更大。
“要加快集中連片示范,建立有效的光伏發電商業模式。”在金太陽示范工程和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工程動員會上,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表示,實行集中連片示范,形成規模效應有利于進一步降低系統造價,也有利于電網集中管理。為此,財政部結合我國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多、工業企業集中、用電量大的特點進行集中成片示范,僅2010年首批確定的13個“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區”,一期建設規模為170兆瓦。
“由于2010年光伏市場和投資都很火熱,一些新的產能將在2011年集中釋放。光伏產能過剩隱憂再現。”王亮表示,至此背景下,為拓內需市場,四部門明確,2009年、2010年國內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工程建成投產后,明后兩年將因地制宜進一步擴大示范,力爭2012年以后每年國內應用規模不低于1000兆瓦。
“兩頭在外”風險積聚
“國外采取的是電價補貼模式(長效機制),我國采用的是安裝補貼(一次性)的模式。這必然會給企業盈利能力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上述發電企業負責人表示,光伏上網電價政策遲遲不能出臺也制約了光伏發電產業規模化發展。
“若要實現國內光伏市場的真正啟動,除了加大政策執行力度以外,仍需等待光伏上網電價政策的出臺,只有這樣,才能理順政府、電網公司、項目承包方和設備供應商的利益關系,才能真正促進國內光伏市場的大發展。”王亮表示,四部門的連續表態說明了國內對光伏規模化應用的推動正在加速,通過各政策細則的出臺和實施,我國光伏行業有望改善“市場在外”的極端情況。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光伏產能將超過8GW,占全球40%以上,明年產能或將超過10GW。但我國絕大部分光伏產品都出口國外市場,特別是對歐洲市場依賴度很高。而潛力巨大的美國市場又已經啟動針對我國新能源產業的301調查,也使得外需市場充滿了變數。因此,如何啟動國內市場成為業界關心的焦點。
另外,今年以來,盡管全球光伏市場需求好于預期,刺激了國內光伏生產商擴產熱情,可是,從目前已有市場公開信息看,明年歐洲光伏市場增速放緩已成定局,美國、日本光伏市場則難以出現超乎預期增長,因此,要消化國內迅猛增加的光伏產能,只能寄望于國內光伏市場的盡快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