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商結盟礦企推漲鐵礦石價格
陳姍姍
11月的海關統計數據出爐后,西本新干線的分析師發現了一組令國內鋼廠感到尷尬的數據對比——今年1~11月份,國內累計進口鐵礦石5.6億噸,同比減少了600多萬噸,而花費卻比去年同期多出了257億美元。按照最新的外匯牌價,相當于鋼鐵企業多支出了1700多億元人民幣的采購成本。
1700多億元,比整個國內鋼鐵行業的利潤還要高。根據中國鋼鐵協會的統計,今年1~10月,扣除實現利潤中的投資收益54.95億元,大中型鋼鐵企業的鋼鐵產品銷售實現利潤只有638.45億元。
“進口的數量比去年少,支付的費用卻比去年高得多,這難道不是炒作的功勞嗎?”西本新干線的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那么,是誰在今年炒高了礦價呢?
貿易商操縱價格?
“今年的礦價跟去年相比可以說是標準的V字形反轉,比經濟恢復的速度要快得多。”一位在鋼廠負責采購原料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去年雖然長協礦價沒有明確談成,但在市場上還能買到60美元/噸的礦石,但今年年初價格就漲到了90多美元,到現在,市場上的現貨報價已經超過170美元了。
對于今年的礦價飛漲,“我的鋼鐵”研究中心分析師曾節勝認為,有全球其他地區需求推動的因素,“因為去年全球需求總量小,今年日本、韓國、歐盟的鋼產量大幅回升,導致全球需求增長,可以說供應的增長仍然跟不上需求的增長。而中國去年進口也是超量的,今年進口量有了小幅下降,但數量仍然龐大。”
不過,曾節勝也沒有忽略隱藏在背后的更多“人為”因素。“在現貨市場,資金雄厚的貿易商完全可以把礦價炒上去,而今年又開始試水依據現貨指數作為指導價的季度定價,在市場需求不錯,有利炒作的時候,季度定價相比年度定價來說也導致協議價大幅上漲。以前礦山一年只能漲一次,現在等于一年可以漲幾次,而且是跟隨現貨價走。”
一位長期從事鐵礦石貿易的貿易商也對本報記者透露,的確有一些大的貿易商,在市場上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操縱性,他們資金實力雄厚,資源渠道也很多,他們的成交在市場有示范性,很容易把價格炒上去,自己從中獲益。“比如在市場價格為160美元/噸時,他們可以把價格抬高到170美元和礦山成交,哪怕量很少,卻可以帶動整個市場價格的走高,尤其是在市場資源不多、預期較好時。”
這在此前影響更多的主要是中小貿易商,但今年實施季度定價后,擁有長協合同的鋼廠,也開始“深受其害”。
在最初推行季度定價時,礦山企業都基本選擇了以普氏能源資訊(Platts)的普氏指數為依據來確定季度價格。對此,多位知情人士對本報透露,主要是因為普氏指數推出較早,并且在詢價時給了礦山和貿易商更大的權重。這也意味著,貿易商與礦企很容易就可以變相成為利益共同體。而國內現貨進口礦僅占進口礦總量的20%,其價格根本不足以代表中國市場的實際供需情況。
除了樣本采集來源,普氏指數等的數據采集方法也值得商榷。據了解,普氏指數每天都在尋找最高的買方詢價和最低的賣方報價來評估當天的指數價格。這就意味著,每日的普氏估價并非當天所有采集信息的加權平均,即使一天中沒有任何現貨交易成交,普氏還是可以根據當天的詢價或報價得出自己的估價。
國際礦山造勢?
事實上,不管是鋼廠還是業內人士,都已經意識到目前的指數定價存在問題,但在目前暫時還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來替代它。
曾經作為寶鋼鐵礦石談判首席代表的劉永順就建議,中國其實是可以制定自己的鐵礦石價格指數的,不管是中鋼協還是具體的鋼鐵企業,應組建一個由專業人員組成的對市場比較熟悉的部門,來跟蹤、分析和研究鐵礦石的價格。
作為國內鋼廠代表的中鋼協也很著急,并提出礦石定價與國內鋼價指數掛鉤的建議。不過,據一家中型鋼廠的高層透露,他們曾經將與國內鋼價指數掛鉤的建議和礦山溝通,但礦山企業根本不同意。
最近,鐵礦石的季度定價在四季度好不容易有所下降后,又有消息稱全球三大礦石生產商之一的力拓已通知中國部分國有大型鋼鐵企業,明年第一季鐵礦石合約價將再度上漲7.6%,依據還是今年四季度的現貨價格指數變化。
“最近鐵礦石的現貨價格又在上漲,除了印度方面減少出口、鋼廠冬儲等的需要,不排除三大礦山企業有意控制發貨,以抬高一季度的價格。”曾節勝指出。
“現實商業談判很多時候就是心理戰,我們總聽到輿論在說礦價漲,但實際上目前的資金基本面和未來的需求基本面都不支持礦價的進一步大幅上漲。”西本新干線的一位人士也指出,目前的礦價對礦山企業來說絕對是暴利,這也必然會導致更多的資本進入礦業開發領域,從而帶來供給的過剩。
根據“我的鋼鐵”的統計,目前在建鐵礦石項目將會使得2011年的全球鐵礦石產能增加2.35億噸,2012年預計為2.38億噸,2013年預計為2.88億噸,全球鐵礦石供需偏緊的格局有望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