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人士:縮短調價期限是此次體制調整的重要內容
本報記者 王秀強 北京報道
時隔一年半,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終有新動向。
據參與成品油定價方案修訂的專家透露,“22天調價周期和4%國際油價調整幅度是本次調整的重點。”
相對成品油價格體制改革體系而言,“縮短調價周期”無疑是一次微調,真正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成品油定價體制,仍需做“大手術”。
對于新價格方案何時能夠出臺,目前尚無明確時間表。國家發改委相關司局12月6日接受采訪時亦稱,“新機制能否在年底推出仍很難說,但市場化、與國際零時間接軌是最終方向。”
2009年5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22天+4%”的價格公式應運而生。在此價格規則下,國內油價調整異常謹慎,先后經過5升4降9次調整。
雖然較改革之前,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幅度和頻率大有改觀,但因投機、抑制通脹等因素影響,上述過渡方案常常不能按“22天+4%”原則運行,方案的有效性日益遭受市場質疑。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專家說:“之所以設定22個工作日,目的是避免國際市場油價劇烈波動導致國內油價頻繁調整。經過一年半的運行,我們發現國內油價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時間較長,弊多利少。縮短調價期限是此次體制調整的重要內容。”
按照現行價格機制,我國成品油價格選擇與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有控制地間接接軌。為什么選擇與國際原油接軌,而非與國際成品油接軌?選擇何種國際原油作為調價基準?調價基準能否順勢調整?
與縮短調價期限相比,上述問題更為迫切和關鍵。
業界建議接軌國際成品油價
目前,我國成品油價格選擇與國際原油價格間接接軌,而非與國際成品油價格接軌。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專家解釋稱:“如今國內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企業成本和國內成品油價格受制于國際原油價格。這也是選擇以國際原油價格為基準的原因之一。”
不過,中石油價格管理人士對此有另外說法。
該人士說:“選擇以原油價格為基礎間接接軌,市場化程度降低。定價機械、滯后、過于透明,與國內市場消費有不相適應的現象,同時也刺激投機等活動。以原油成本為基礎定價,仍然沒有直接體現市場機制。原油價格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反映成品油市場供求。”
其主要觀點是,成品油是石油的最終消費品,直接決定原油需求。在國際市場上,原油價格的漲落往往由成品油供求引領。因而,以原油價格制定成品油價格,有可能偏離實際市場運行情況。
“市場機制要求自主靈活的定價管理,及時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情況。當前,市場形成價格、價格引導資源的客觀要求,與政府定價之間矛盾依然沒有完全化解。”上述中石油人士說。
俄原油或動搖當前參照基準
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所參照的國際原油基準同樣面臨調整。
目前,國內成品油以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價格變化作為基準。選擇什么地方的油品作為基準,直接關系國內成品油價格變化。
普氏能源資訊亞洲商務拓展總監華大威表示,中國從世界不同地區進口原油,必須選擇不同品類的原油作為基準。布倫特是低硫原油,代表西非等國家進口的原油價格;迪拜是高硫原油代表中東原油價格;辛塔是中硫原油,代表印尼的原油價格。”
除上述三個油品外,俄羅斯ESPO原油作為新油種,其價格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華大威說:“ESPO原油有可能在亞洲市場取代阿曼原油,沖擊迪拜原油,并有可能成為亞洲基準油。”
ESPO原油產自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和東西伯利亞地區,因通過東西伯利亞-太平洋運輸管道(縮寫“ESPO pipeline”)輸送而得名。
公開消息稱,中俄原油管道2011年1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在今后20年的時間里,俄羅斯每年向中國出口原油1500萬噸,約占我國石油進口量的10%。
中國原油進口成本將因俄羅斯原油的進入而改變,國內成品油定價所參照的基準或有必要順勢調整。
華大威認為,中日韓等國鄰近俄羅斯,完全可能進口ESPO原油代替從中東進口高硫原油。目前,俄羅斯ESPO原油每天出口韓國、日本約30萬桶。
根據普氏能源資訊統計,ESPO原油現在產量為30萬桶/天,預計到2011年為60萬桶/天,2012年達100萬桶/天,最終達到150萬桶/天。
華大威表示,“產量達到60萬桶/天時,ESPO有可能成為新的亞洲基準。如果ESPO成為新的基準價,那么中國發改委應該考慮把ESPO放在大盤子里,構成中國成品油價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