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潔云
本土投行的新一輪洗牌已經拉開帷幕。
IPO業務作為現階段各券商的核心競爭力和投行收入的主要來源,素來是兵家的虎踞龍盤之地。自去年6月新股發行重啟,以及10月創業板開閘以來,國內投行風生水起,引發新一輪的爭奪戰。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1月15日,今年以來A股首發數量高達309家,是2007年至2009年三年發行數量之和。其中發行中小板172家、創業板105家、主板23家,共募集資金4351億元。
“四小龍”瓜分1/3項目
據《第一財經日報》測算,共有57家投行分享了IPO業務帶來的137.92億元的收入。其中,排名前10位的投行共計獲得79.16億元,比例達到57.4%,占據半壁江山。
首發收入沖破10億大關的有平安證券、國信證券、華泰證券(合并華泰聯合證券計算)三家,實現IPO保薦和承銷收入分別為16.63億元、10.36億元、10.7億元。招商證券也緊隨其后,已有9億元收入囊中。而2009年獨攬10億IPO收入的中金公司在今年以來僅斬獲7億元,擁有“高貴血統”的中金公司首度遜色于南方的“草莽”券商們。
從發行家數來看,“投行四小龍”則依舊占據絕對優勢。平安、國信、招商、廣發的承銷家數分別達到34家、26家、20家、17家,承攬了今年1/3的項目。
另外進步神速的還有國金證券、安信證券、宏源證券等。這三家原先是名不見經傳的中小券商,投行收入也從原先的寥寥幾千萬攀升至3億~5億元,承銷家數均為9家,并列券商中的第五位。
以“投行四小龍”領銜的華南券商和中小券商高度分享了此輪IPO盛宴。究其原因,主要是去年下半年新股重啟以來,特別是創業板推出后以中小項目為主導的發行格局。
“主板的公司發一家少一家,已經趨于飽和,但中小板和創業板至少還有1000多家企業等待上市,并且目前券商的儲備項目也較為充裕,所以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券商的IPO業務仍能保持平穩的發展,但像今年這種大爆發的情況或將趨于緩和。”深圳某券商保薦代表人表示。
投行收入占比上升
另外一個顯著變化是,券商投行業務的激增,促使投行收入在券商業務比重中有所提高,其中尤以中小券商為甚。
根據2010年所有券商中報統計,61家擁有保薦承銷業務的券商中,有27家投行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超過10%。而2007年至2009年的數量僅分別為8家、14家、16家。
另外,50家券商今年上半年的投行收入占比相較2009年上升,31家投行收入占比超過去年該百分比的2倍以上(該計算基于2009年有5個月處于發行停滯狀態)。
甚至有幾家券商的投行業務能夠頂起“半邊天”,超越經紀業務。平安證券、國金證券、第一創業證券今年中期的承銷業務凈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67.33%、49.31%、44.6%,而上述三家券商2009年的承銷業務凈收入比重僅為35.01%、10.02%、10.09%。另外,部分小券商在項目上具有區域性優勢,也能在IPO盛宴中分得一杯羹,對公司收入貢獻較大。比如日信證券、太平洋證券、華林證券等公司的投行業務占比都超過了20%。
“投行收入比重提升最根本的原因是發行業務量的增大。”某創新型券商投行部老總表示,IPO發行市場越來越大,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隨著創業板的開閘,創業板和主板的保薦人通道可以并行,這也意味著投行的業務量多了一倍。另外,再融資和并購重組項目也趨于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