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荒”還在蔓延,深圳部分油站限量供應柴油,福建西部、北部成品油供應告急……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油價再度上調預期強烈,中間商及有資源的油商囤油待漲是本次“油荒”的罪魁禍首。但調控監管價格已成當下我國各項政策的著力點,《國務院關于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對已確定的調價方案,要充分考慮社會承受能力,審慎出臺”,而牽涉眾多行業和百姓生活的成品油價格調整,無疑屬于“審慎出臺”一類。
調價此路不通,包括行政手段在內的更為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成為當下打擊囤積、解決“油荒”的最主要手段。
通脹壓力下國內油價難上調
在美聯儲將6000億美元砸進市場后,國際油價漲個不停,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國際原油價格再破4%的變化率,有分析人士甚至預測,國際油價突破100美元/桶的可能性很大。
國家上一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是在10月26日,息旺能源發布的報告顯示,盡管目前尚未滿足連續22個工作日這一時間條件,但如果未來一周國際原油均價不跌破82美元/桶,11月24日將滿足調價條件,國內成品油調價窗口再度開啟。
國家發改委在出臺成品油定價機制時曾表示,國際原油價格超過80美元/桶時,會考慮壓縮煉廠利潤,謹慎對待零售價格的調整,這意味著即使調價窗口開啟,成品油零售價格也未必調整,或者調價幅度被壓低。聯系到當前通脹壓力以及國務院連續出臺調控價格措施,息旺能源表示,此時上調成品油零售價格,所帶來的物價上漲連鎖反應有悖調控意愿。
破解囤油亟待強力調控
成品油價格上調可能性較小,“油荒”卻有愈演愈烈之勢。盡管國內油價10月26日已經上調,但市場看漲預期未減,深圳、浙江等地甚至有加油站限量供應,福建11月上半月則從國外直接進口80萬噸柴油,才使當地實現“最高限價供應”。
國內煉油產能已近3億噸,“產能過剩”一度是業內關注焦點。在分析此次“柴油荒”出現的原因時,囤積成為眾多分析人士提到的首要原因。卓創資訊首席油品分析師劉峰表示,除了中石油、中石化限產因素的影響外,目前市場已經形成月末國內油價將再度上調的預期,包括兩大石油巨頭子企業在內的流通企業期待價格上調,囤積油品限制了供應,而“批零倒掛”現象仍存,零售企業的購買積極性客觀上也推動了批發商囤積。
“目前的困難是,如果不上調成品油價格,零售企業積極性無法調動,中間商囤積的資源也無法被逼釋放,在缺失了行政手段的市場中,囤積現象更加難以調控。”劉峰說。
他表示,目前國際油價仍處上升通道,平衡國內油價與物價惟有依靠更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例如小幅調價后對運輸企業實施燃油補貼等。“當然,如果相關企業一味逐利,不排除發改委利用行政手段打壓油價的可能。”
事實上,在國務院調控價格的部署中,已經明確提及行政手段,《通知》指出,“維護企業正常經營活動與打擊價格違法行為相結合,以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調控初現端倪
在國務院多達16條的調控價格措施中,“做好煤電油氣運協調工作”是一大重點。《通知》明確,“石油企業要采取經濟和技術手段提高生產負荷,增加柴油產量,保障市場需求”。
對于囤積現象,《通知》亦有多處重點提及,除了“審慎出臺調價方案”外,在“加強價格監督檢查和反價格壟斷執法”一條中,《通知》明確,“重點打擊惡意囤積、哄抬價格、變相漲價以及合謀漲價、串通漲價等違法行為,嚴厲查處惡性炒作事件”;在“健全價格監管法規”一條中,《通知》指出,抓緊修訂《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將捏造、散布漲價信息的行為納入價格監管范圍,增強處罰的針對性,加大處罰力度”。
“目前相關部門應該做的是敦促中石油、中石化加大生產力度,同時從國外多進口一些柴油投入市場。”著名能源經濟學家、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我國石油行業的改革包括引入競爭機制、賦予更多民營企業進口權等,但這些都是長期改革目標,無法緩解眼下的柴油緊張局面,行政命令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值得關注的是,動用行政手段應對“油荒”已初現端倪。據了解,新疆商務廳已經要求中石油新疆銷售分公司、中石化新疆石油分公司停止向社會成品油批發企業供應柴油,而是直接供應全疆各加油站。商報記者 張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