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勇剛
伴隨今冬供暖的開啟,蔣潔敏和蘇樹林又迎來了一場大考。此前,“柴油荒”已讓這兩位國內石油巨頭掌門人神經繃緊。而“氣荒”又將讓他們怎樣面對?
未雨綢繆早先行
入冬之前,國家氣象中心發布預測,今年冬天是冷冬的概率較大。而這一消息,無疑讓兩大石油巨頭備感新的壓力。
業界專家分析認為,今年以來,國內消費市場拓展較快,天然氣需求增量仍然較大,盡管今年資源供應量比去年同期增長20%以上,但原來存在的供需矛盾會更加突出。
為應對可能發生的緊急供應形勢,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兩大公司從上到下高度重視,全力以赴做好戰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據了解,一個多月前,中國石油集團召開了經營形勢分析會。會上強調,加強油氣產煉運銷儲綜合協調,按計劃做好今冬明春成品油和天然氣供應工作,并在極端情況下,確保城市居民、公用事業和重點用戶天然氣平穩供應。
按計劃,今冬明春,中國石油安排天然氣商品量320.4億方,較去年同期增長8.0%。而所有油氣田將按照目前最大產能安排天然氣生產,長慶油田在全年超任務10億方的基礎上,冬季將再增加商品量200萬方/日。
除此之外,中國石油提前部署采購6.1億立方米LNG補充冬季供給,并加強西氣東輸二線摻混輸送研究,積極引進中亞天然氣,盡可能增加國內資源量。
據介紹,中國石化早在9、10月已連續召開兩次會議,逐項落實天然氣資源與市場狀況,對重點地區天然氣資源及用戶的供應方案進行細化,并完善各項應急措施。
在2010年,中石化計劃生產天然氣120億方,現預計全年天然氣產量可以完成122億方;天然氣商品量計劃104.5億方,現預計全年可以完成107億方。
按照地區級和總部級兩級應急預案,川氣東送目前銷售量為1300萬方/日左右,高峰月將安排外輸商品量為1350萬方/日;大華北前區目前銷售氣量約750萬方/日,高峰安排資源830-850萬方/日;東北地區高峰月資源安排125萬方/日,冬季高峰時期供氣將達150萬方/日。
縝密部署能否抵御“氣荒”
在連續兩年出現“氣荒”之后,中國天然氣保障體系已被刻上“脆弱”兩字,而這也正是讓政府主管部門心急如焚。
來自中國石油的最新消息,從11月中旬起,它的陜京輸氣系統、
西氣東輸系統、澀寧蘭管道系統等均已滿負荷運轉,管網日輸氣量達到1.2億方,進口中亞天然氣也已增至合同最高量。
早在上個月,國家發改委便召集了十七省市有關部門及三大石油公司負責人,會商天然氣迎峰度冬。而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在會上的坦言,已讓外界感到今冬“氣荒”將不可避免。
依據市場監測,今年第四季度國內月均供氣缺口將達到2.57億立方米,即日均857萬立方米,這相當于2009年全國大范圍爆發“氣荒”時,整個北方地區的缺口量。
而不可忽視的是,由于我國天然氣資源人均占有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加之國內天然氣價格相比石油、電力等具有較大優勢,近年來大面積進行“油改氣”導致需求過快增長并一直未停。
伴隨供氣缺口不斷增大,各地紛紛高舉“價格杠桿”之手,繼沈陽、合肥、長沙等多個城市舉行天然氣漲價聽證會之后,北京這個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城市也在本月中旬舉行了這樣的聽證會。
業內專家強調指出,我國天然氣資源開發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加大氣源供應方是緩解天然氣供需矛盾根本途徑,而當前提高氣價只能緩解短期“燃眉之急”。
為何“氣荒”難以根除
面對“氣荒”不斷,更值得關注的是,它出現的深層次原因:
地下儲氣庫建設相對滯后且無法滿足調峰需要,這是其一。據了解,國內已規劃的天然氣地下儲備庫,目前有不少尚在建設中。而形成實際儲備能力的地下儲備庫群,僅有華北和大港兩個,此難以肩負全國大范圍的調峰重任。
對天然氣前景超樂觀預期與市場實際發展現狀相悖,這是其二。據調查,目前,民用天然氣發展日如火如荼正在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迅速推廣,用量成倍增長。而工業用氣更是快馬加鞭,甚至化肥行業出現了消耗大量天然氣的產能過剩,其前年總產能過剩已達1500萬噸。
天然氣行業壟斷導致競爭機制長期缺失,這是其三。據了解,目前,在美國涉及天然氣生產的上游企業有6000多家,其中年產30億立方米以上的生產商達30余家。而與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中國的天然氣生產和運營主要集中于兩三家企業手中,即便是實力雄厚的國際跨國公司,也無法染指或獨立進入中國天然氣領域。而在這樣一個缺少充分競爭的格局下,是無法快速地應對市場的變化。
由此,若不從市場化改革上徹底破冰,中國天然氣將走不出“年年保、年年荒”的困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