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必要時對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實行價格臨時干預措施,在中國經濟依然在全球經濟中發揮“發動機”作用的背景下,中國政府的上述決定立即引發海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外媒也紛紛為最近中國的物價上漲問題“把脈”。
中國通脹讓世界“不安”
18日,英國《金融時報》刊發題為“通脹之憂將影響中國經濟”的報道。報道說,10月,中國“令人意想不到”的物價上漲讓全世界的股票和期貨市場都“寢食難安”,“當中國政府剛釋放出將控制物價的信號時,全球投資者們都開始拋售手頭的股票和期貨,他們預測,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將實質性減緩。”
至于物價上漲的原因,文章稱,一些分析人士認為,自然災害是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中國的通脹之憂背后還有更關鍵的因素。”
文章稱,最首要的因素是中國過去數年推行的寬松貨幣政策,“保持低位的利率及大規模增長的信貸成為中國房地產業快速發展的主要貢獻者,但這也加大了通脹的壓力”。此外,文章認為,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價格上升也是推動物價上漲的重要變量。
另一英國媒體的報道也認為,此次物價上漲,貨幣是主要背景。報道稱,同2007年的物價上漲不同,那時因為藍耳病導致生豬產量下降,而此次并沒有主要物資的供應量下降問題。“此次物價上漲的主要推動力基本與房地產市場的情況一樣———巨大的國內流動性過剩,它對中國食品價格構成了巨大的影響”。
物價問題折射內需不足
印度媒體則注意到中國央行在9天內連續兩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印度經濟時報》報道說,中國央行的舉措是為了遏制通脹和資產泡沫。報道稱,目前,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著前進的動力,“這使得決策者們有信心收緊貨幣政策。”
《紐約時報》則從物價上漲中分析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報道說,盡管食品和能源價格的上漲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但它對像中國這樣的中低收入國家的影響更大,因為購買食品的支出占這些國家民眾家庭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報道稱,食品支出占中國家庭支出的三分之一,“這比西方國家高得多,這也顯示出中國要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創造內需拉動型經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美國,食品支出只占消費價格指數的8%。”
徹底控通脹還需做更多
物價控制當前,中國房地產業的前景也是外媒關注的焦點,《金融時報》報道說,“更令人關切的是遏制房產泡沫的政策,過去數年,快速增長的信貸已經推動了房價的飆升,以及工業生產能力的膨脹……如果中國政府向通脹開戰,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實施一些物價控制政策。”(百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