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弗里德曼貨幣主義的說法,超量的貨幣供應就像水龍頭,只要擰開了,水從管子的一頭進去,就一定會以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形式從管子的另一頭流出來。
按照金融專家,原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秦池江的說法,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和GDP的比例是2:1,西歐國家多為1:1,而美國只有0.8:1。相較之下,中國貨幣顯然超量發行了。但是,至少按照相關部門的統計,中國并沒有發生嚴重通貨膨脹。這并不是弗里德曼的貨幣鐵律在中國真正失靈,而是央行的精英們創造性地在中國經濟體之外,修建了一個貨幣水庫。其主要手段就是央行票據。這可能就是近期央行行長周小川所說的對付“熱錢”的“池子”。
“池子”論經周小川之口,立刻成了公眾焦點。實際上,熟悉中國貨幣政策的人都知道,這本非新生事物。長期以來,由于中國國際收支順差,央行因印鈔購買外匯儲備而被動投放基礎貨幣。為了把經濟體中的貨幣量保持在不至于引發惡性通脹的水準,1998年以來央行一直利用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筑壩蓄洪。
簡而言之,就是央行把通過購買外匯儲備注入經濟體中的基礎貨幣用以上手段重新抽出來,暫時蓄積在經濟體之外的貨幣水庫里。
【據路透社文章綜合整理分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