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斌 北京報道
政策的天平何時能夠平衡?當國家稅務總局10月12日在網站上公示車船稅法草案后,一場圍繞車船稅改革的話題再次被提起,“節能減排”、“鼓勵小排量”的導向與稅負的提高一次次敲打著汽車使用者的神經,與稅改將給地方政府帶來的額外的200億財政收入相比,其對汽車制造和銷售領域所帶來的震動或許更值得深究。
排量切口尚需考量
國家稅務總局網站顯示,10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草案)》,我國車船稅新政策將分為7個梯度按照排量進行征稅,排量在1.0升及以下的乘用車稅負減輕,大排量乘用車稅負則大幅增加。據悉,草案將在10月中旬在人大常委會上進行首次審議。
車船稅改革,打破原先“一刀切”的做法,按不同排量實施階梯式征收,本應是件大好事,但在目前所能獲知的有關草案細節中,按排量征稅的具體切口顯然沒有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同。
相關專家稱,國內1.0升以下車型在整個乘用車銷量中僅占5%左右的份額,1.0升-1.6升排量車型才是真正的銷售主力,市場占比超過六成。依據之前草案征求意見稿的細節顯示,1.0升-1.6升排量車型的年稅額為每年360元-1080元,2.0升的年稅額起征點為900元,很顯然,按照中間值計算,只要是1.0升排量以上車型,起征額度都不同程度提高。市場容量最大的區域恰恰成為稅負負擔加重的重災區。
這僅是矛盾之一,草案征求意見稿讓人最為不解的是,從2009延續到2010年度的汽車購置稅減免主要針對1.6升及以下排量市場,今年出臺的節能補貼惠民工程中,多數1.6升車型也皆有上榜,正是基于國家早先出臺的鼓勵政策,才造就了車市的持續繁榮,而現在,鼓勵政策與稅負的矛盾當然無法讓購車人滿意。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表示,目前按排量來征稅并不科學,同時,也對我國自主品牌的發展不利。他認為,稅收改革應遵循中立原則,即總量不變,調整結構,不應在汽車稅費體系未調整條件下單獨提高車船稅。
部分車企人士也顯示了擔憂,車船稅草案的新征收標準雖然大大提升了大排量汽車的稅費,但中低排量的稅費也隨之水漲船高。相較于數量較少且經濟消費能力強的大排量汽車消費群體,車船稅調整對于中低消費群體影響反而更大。車企人士擔心新政會起到抑制消費需求的作用。
引發蝴蝶效應
既然尚待考量,這也就正好給草案上升為法案留下了充足的思考、論證的時間,專家指出:“由于原定于8月上會的車船稅法被推遲審議,10月中旬也僅僅是首次審議,今年內車船稅法獲得通過的可能性就變得很小!睂<冶硎,車船稅法在提交過程中,應更多涉及聽證,目前的草案征求意見稿僅僅是在今年5月份發放到汽車生產企業和行業協會組織,聽證環節的缺失或許是造成此次草案引起民眾熱議的主要原因。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表示,車船稅改革方案確定后,各地有權在規定范圍內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稅點,不一定都按“上限”走。他認為,車船稅法將被賦予新的功能和作用,不僅有促進節能減排的作用,還與城市交通管控有關,在城市車輛猛增的前提下,使用車輛的費用將全面增加。
不妨這樣理解,車船稅水漲船高的目的未必僅僅著眼在節能減排,它在調節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同時,其實也承擔了部分調節城市功用的作用,在購買環節,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給予鼓勵,權利義務均等,買車人同樣也必須面對未來使用成本提高的抉擇。
據悉,北京市政府已開始研討征收擁堵費,一旦地方政府面對上牌量天量增長的壓力采取措施,借助車輛使用者攤薄高昂的社會成本就成了現時的必需,屁股決定腦袋,放在當下好像一點沒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