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斯碩
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CPI同比上漲3.6%。
這一創下23個月以來新高的數據意味著,我國“負利率”的局面已維持8個月。即便是在19日央行宣布加息后,CPI漲幅也依然高于2.50%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和3.25%的2年期存款利率。
加息通道是否已經開啟?業內看法不一。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昨天表示,9月份CPI的上漲主要原因還是兩個方面,即翹尾因素和新漲價因素。后者占到CPI同比漲幅的60%多。新漲價因素的影響主要來源于食品價格的上漲和居住價格的上漲,這兩個因素貢獻了90%。
此前市場多認為,9月份物價會見頂回落。而在數據發布之后,很多機構都調高了對10月份CPI的預測數值,有判斷認為可能突破4%。
盛來運表示,四季度物價既有上行的壓力,也有下行的因素,綜合來看,如果后期宏觀調控管理得當,完成全年的通脹目標是有可能的。
9月份CPI同比上漲3.6%,但是食品價格指數上漲是8%。
“9月份主要是受前期天氣的影響,從而導致蔬菜、雞蛋、豬肉等食品生產、運輸受限,價格繼續上漲;同時近期國際市場進口大豆、食糖等價格上漲也推動了國內食品價格上漲。”中國企業家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胡遲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中國銀行總行戰略發展部高級經濟師周景彤告訴記者,四季度食品價格可能仍會保持較高的增速;在美元貶值的刺激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也給國內原材料價格帶來壓力;此外國內人力資本上漲也是推動物價上漲的重要因素。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熊鵬則認為,隨著災害性天氣、產出缺口和工業品供給等多重通脹決定因素的影響逐步減弱,年內通脹壓力或已見頂,四季度CPI將平緩回落。
周景彤認為:“我國流動性充裕的局面沒有改變,四季度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重點可能更多地從保增長調整到防通脹目標上來。”
瑞信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也認為,現在宏觀經濟的確面臨兩難,一方面是全球面臨復蘇壓力,而另一方面國內房產調控正在施行,民間投資不如往常,但還要抵御高漲的通脹預期。兩害取其輕,還是應將防通脹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有專家提出,央行近三年來的首次加息舉措則意味著貨幣政策進入拐點,中國將進入加息周期。
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近日在上海表示,自己并不認同市場上有關中國已經進入加息周期的觀點,此次加息可視為強化管理通脹預期的信號。
當前國民經濟運行態勢總體良好,此次加息體現了監管層對經濟基本面的信心。
昨天公布的GDP等核心數據也印證了這樣的判斷。
澳新銀行中國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通脹壓力仍將在較長時間內存在,中國也因此面臨著多次加息的可能。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明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可能會比今年嚴峻,不但外部需求可能會進一步減弱,而且中國經濟復蘇的動力有待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利率和匯率政策的相機抉擇難度加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