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淑慧
大亂之后的中國乳業并沒有迎來大治。三聚氰胺事件過后,乳業江湖里仍是風波不斷,從蒙牛OMP事件,到三聚氰胺奶粉再度現身,再到圣元“激素門”事件,這兩天又爆出了“陷害門”事件。
這起事件還尚未有最終定論,目前公眾所了解到的來龍去脈或許只是冰山一角,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起惡性營銷事件再次暴露出個別乳業公司對于商業底線的漠視。
與乳業業內人士交流,談起中國乳業層出不窮的“灰幕”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時,有人認為是行業競爭過于激烈,有人會歸結于缺乏有效的監管。
用市場競爭激烈的理由來搪塞,無疑是種推脫責任的行為。中國乳業并非一個夕陽產業,正以兩位數的年增速蓬勃發展。面對這么一塊迅速增長的蛋糕,每個市場的參與者都完全可以憑借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而不是惡性、非法競爭來獲得業務增量。
若論監管不力,健全的制度、有效的監管固然有利于企業行為的規范,政府層面也在逐步完善對食品行業的監管體系,但如果都靠這些,市場經濟運行的成本將會很高,甚至高到難于運行的地步。
其實,如果中國乳企都以內省的方式而不是從外界尋找癥結所在,那么這些問題可能早已迎刃而解。從根本上而言,發生這一系列事件的原因在于,一些企業已經完全將商業道德拋諸腦后,要么是無視消費者的健康權益,要么是缺乏對待競爭對手的公平態度。
事實上,不僅僅是乳業,在飲料、家電等諸多行業,挑戰商業道德底線的行為屢有發生,這些都值得警醒。
在講求效率、追求成功的今天,是時候回過頭來,反省我們對商業精神的理解。商業精神中包括開拓、進取、競爭、效率等關鍵詞,但同樣也應該包括誠信、公平以及良知。可以說,包括乳業在內的諸多行業,到了需要重提商業道德的時刻了。一個企業只有把有形的產品、服務、管理和其背后無形的理念、道德和責任結合起來,才可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遠。技術和質量是企業的筋骨,而道德則是企業的血液。
應該說,在經歷了上一次三聚氰胺事件致命的打擊后,乳業也在集體反省,在這個以食品安全為核心的良心產業,過分迷信速度、份額、排名是不是只會南轅北轍、走上歧路。或許放慢自己擴張的速度,收起那副兇悍的“企業動物”面孔,把注意力放到質量體系構建、食品安全上,才是行業發展正道。
但遺憾的是,之后各大乳業忙于加強奶源建設以修補產業鏈上的短板,忙于加大營銷力度以迅速收復市場,忙于一些社會責任活動以改善自身形象,但卻忘記了從商業道德的根源真正反思,以至于中國乳業又進入了一輪跑馬圈地的野蠻生長期。
現在,乳企或許真是到了痛定思痛以求涅槃重生的時候了。否則,總有一天,消費者的寬容和信任會被消耗殆盡,這個行業將再次遭受類似于三聚氰胺事件的毀滅性打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