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之于中國,猶如石油之于中東、鐵礦石之于澳大利亞……然當中東和澳大利亞牢牢把握石油和鐵礦石定價權和享受暴利之時,中國稀土卻沒能享受到其“壟斷”地位所帶來的高利潤,相反,部分遭“賤賣”的中國稀土甚至通過“走私”通道成了他國的稀土儲備。
中國稀土行業亂象緣于行業對“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不夠重視,且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也未能跟上步伐,中國以占世界不到50%的儲備量承載了世界超過90%的稀土產量,最終換來的是中國稀土已探明儲量由1996年占世界的43%下降到2009年的30%。
無序開發帶來的稀土儲量快速下降,價格低迷,以及嚴峻的環境問題警醒政策制訂者,嚴肅的現實倒逼中國稀土進入一個嚴管時代。
正如中國商務部官員所說,中國現有的稀土資源僅能維持未來15至20年的需求,有可能還需要進口。
但限制出口是遠遠不夠的,僅能起到治標的作用。因此,此輪政府部門的“強勢監管”政策也將調控之手伸向采礦權改革、進行跨區域兼并整合等方面。正如本報記者采寫的文章所說:“攘外必先安內”,以其達到標本兼治。
而對于日本、美國等國家所施加的壓力,甚至有可能采取的貿易反制措施,我想,對于已加入WTO近十年、同時也是每年遭遇貿易摩擦案件最多的中國來說,處理起這種摩擦已能得心應手。
而如果真需要付出代價,那么稀土資源的保全與強勢重塑的價值也必定在代價之上。這也是“重塑中國稀土”的價值取向所在。(徐煒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