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奕
融資之道,是近10年來汽車行業企業普遍需要面對的話題。整個中國汽車業從2000年產銷200萬輛出頭,到2010年產銷量有望突破1700萬輛大關,10年增長8倍,在這個神奇的發展速度背后有著金融資本的強大支撐力量。
到底尋找哪一種方式來完成融資,應該說每家企業都有不同心得。
成本最低的融資方式是公募,在近年的融資案例中,吉利控股(00175.HK)通過香港資本市場的增發,完成了對澳大利亞變速器企業DSI的并購。而上海汽車(600104.SH)去年希望發行65億元可轉移分離債,為后期發展的多個項目完成融資。在未能成功行權后,今年上海汽車又通過定向增發的方式,準備最少募集100億元,用于包括自主品牌、新動力總成、新能源車在內的多個項目。
應該說,通過資本市場來實現融資是最為便捷、公開的方式,相對來說,其成本也不高。同時,公募最大的特點在于,對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來說機會均等,并不存在偏心的情況。
除了公募外,債券融資也是常見方式之一,比如上海汽車在可轉移分離債尚未行權時(去年年底前),已經在銀行間市場注冊了65億元的債券額度以備不時之需。而奇瑞在金融危機肆虐全球汽車業時,也從中國進出口銀行拿到了100億元的授信額度,為其“走出去”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能否使用金融工具進行有效融資,也是衡量汽車企業“用錢”能力的一個標準。
上海汽車和奇瑞汽車的“國資”背景,讓其在銀行貸款和發債時節省了大量信用成本。正如一家外國投資銀行的中國區總裁對筆者透露的那樣,在幫助國有企業實施海外并購時,從未被要求解決融資問題,總有各種銀行來幫助國企解決融資難題。
奇瑞當時獲得授信的主要功用,就是收購海外資產,這等好事是同樣懷有收購意向的吉利汽車所享受不到的,后者不得不想盡各種辦法,通過向地方政府許諾投資等方式,來博取地方國資平臺的青睞。
這種融資方式雖然可謂“獨辟蹊徑”,不過其操作不公開、不透明,其中所需要的隱性成本事實上難以估量,比如在不太合適的地方實施汽車產業化,比如多點布局帶來的配套和物流成本等,可能將隨著吉利收購沃爾沃項目的中國落地慢慢顯現出來。
同樣作為民企的汽車經銷商廣匯汽車,為了規模擴張尋找了私募股權基金TPG,雖然基金本身往往被視為急功近利,但從TPG之前的各個操作案例可以發現,PE賺錢首先要建立在企業本身做大做強的基礎上。而這種出讓股權來實現融資的做法,國企操作起來顯然比較麻煩;私企所有者則又要面臨控制權的挑戰,這一點從國美引入貝恩資本而引起的波瀾就可以看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