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0月10日電(記者眾石)新一輪樓市調控政策對中國股市影響有限。“十一”長假前后,連續兩個交易日的強力反彈,給長期在低位盤整的股市帶來融融暖意。即便在樓市新政的“冷遇”下,地產板塊仍然跟隨大盤走強。
新政下地產股表現反差劇烈
10月8日是國慶長假后第一個交易日,滬綜指上漲3.13%,深成指漲3.86%。這似乎是對節前股指微弱向上姿態的確認。從板塊和行業來看,有色金屬、煤炭、黃金、石油和鋼鐵成為領漲的主力。長假期間,國際金價連續觸及歷史紀錄高點,7日創下1365.70美元/盎司的歷史新高。一度被環保丑聞困擾的紫金礦業漲停。另外,煤炭股表現搶眼,多只個股漲停。
分析人士稱,國慶期間外圍市場表現良好帶動了A股首日的做多情緒,黃金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也帶動了市場熱情,因此8日股指呈現單邊上揚的走勢。
從全球市場看,更直接地刺激投資者信心并導致新興市場以及大宗商品市場走強的因素是美元。由于美聯儲再度執行“量化寬松”政策,美元指數在節假日期間的破位下行,可能導致投資者預期資金將很快流向新興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由此,美元貶值對資源品種構成利好,比如黃金、有色金屬、鉀肥、稀缺礦產等。
在股市回暖的背景下,地產板塊的表現格外受人關注。國慶長假的最后一天,上海市政府批轉了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等五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房地產市場調控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見》。在此次出臺的幾條細則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一定時期內限定居民家庭購房套數”和“發揮稅收在房地產市場調控中的作用”。顯然,這是新一輪樓市調控政策收緊的信號。
8日,受上海地產新政影響,地產股開盤一度急挫,但很快逐步拉升,萬科A、保利地產等指標股都以紅盤收尾。不過,相比大盤3%以上的漲幅,地產板塊整體僅上漲1.33%,成為各個板塊漲幅倒數第一。“十一”黃金周前一個交易日,雖然中央剛剛制定了新的地產調控政策,但地產股的表現卻超出市場預期,地產板塊以3.92%的上漲幅度位居行業板塊榜首。節前與節后,新政下的地產股表現出劇烈反差。
樓市新政如何影響資本市場
國信證券分析師認為,9月30日地產股的反彈,是因為之前市場對調控就有預期。第二輪新政出臺,意味著懸著的“另一只靴子落地”,至少短期內不會再出新政策,利空出盡是利好。而在國慶期間,新政下房價仍然堅挺,10月7日上海出臺的調控細則也并無新意,只是以往政策的重復,如果執行不下去,對房價控制不住,仍會引發進一步的調控。該機構認為,地產股不過是“跟漲”而已,市場對地產股的信心還不能確認恢復。
樓市新政引發了各種推測。上海方面有分析師認為,上海樓市新政細則基本上全面落實了國家的“9·29新政”,尤其是限購政策將對市場形成顯著影響。而尚未出臺的房產稅,則成為懸在樓市頭上的一把利劍,對投資投機需求形成一定威懾力。在供應量繼續明顯增加的情況下,開發商迫于回籠資金的壓力,預計促銷的項目會進一步增多,打折幅度會重新增加。這將有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和穩定房價。
而一些謹慎的觀點則表示,“上海新政”比大家預期的要弱,對市場沒什么大的作用。“可以清楚地看到,政策大部分是針對開發商的,只是增加了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實則對市場不具有太大的沖擊。”
對股市而言,上海樓市調控細則具有示范性意義,但畢竟只是地方性政策,能否形成全國性的新一輪房地產業“寒流”,仍未確定。另外,目前地產股與銀行股正處于歷史低位,A股領漲的股票正呈現轉換契機,短期看樓市新政對股市大勢難有趨勢性影響。
樓市新政的“靴子”何時全部落地,似乎成了判斷地產股的關鍵指標。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上海市商品住宅的成交量為20.7萬平米,為去年同期的2.25倍,均價19160元/平米。無論成交量還是成交均價,均為近五年的最高點。房地產市場局部地區的“反彈”,有可能加重樓市調控政策的深化和長期性。多數分析機構謹慎起見,對地產行業長期的表現評級為“中性”。
調控利于股市長期繁榮
股市是中國經濟整體的“晴雨表”,顯然不會完全受地產業冷暖的影響。但眾所周知,由于房地產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以及房地產股票在滬深兩市所占的權重,其前景自然會影響股市的預期。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把經濟平穩發展作為遠景目標,調控房地產、擠壓泡沫勢在必行,不能因股市調整壓力而退縮。而從長期看,地產調控有利于國家經濟整體發展,自然意味著股市的長期繁榮。
中國政法大學經濟學教授楊帆認為,國家在“十一”前夕進一步出臺控制房價的政策“非常正確”。高房價的危害是,第一剝奪中等收入階層;第二,封閉了大學生和農民工上升為中等收入階層的前途;第三,吸干了居民購買力,抑制消費;第四,通過回扣等形式,使少數人暴富;第五,長期保持漲價預期,吸引過剩資本和產業資本進入房地產投機。
在楊帆看來,中國經濟如果要實現戰略轉型和產業升級,必然要解決“靠房地產拉動”的習慣性發展路徑,進而把資金和資源更多引向新能源、環保等實體行業。中國股市的主體板塊,也不能單單由地產和銀行來拉動,這是中國經濟避免華爾街式的“錢生錢”游戲的關鍵。
不過,轉型顯然不會一蹴而就。
房地產分析師謝逸楓認為,目前所謂的地方版“限購令”,并不是最有效的遏制房價上漲的“殺手锏”。事實上,可能只是讓房價延遲上漲的時間。因為短期的行政性指令很難改變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市場的預期。在他看來,國務院的政策并非是打壓房價,“不是讓房價下降到30%、50%或60%”,而是“遏制部分城市房價上漲過快”,防止房地產市場的大起大落,進而使中國經濟實現平穩的轉型。
他提出,遏制房價的真正有效的手段,一是增加商品房土地供應,釋放庫存;二是在高房價地區增加保障房的比例,并且明確做出比例規定;三是上調房地產項目資本金到35%;四是取消商品房預售制。但他認為,后兩條強力措施在當下階段是不可能實施的,除非中國經濟發展的投資需求不再依靠房地產去拉動,或者房地產的拉動投資功能下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