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清 | 文
自國美8月紛爭以來,一月有余,9月28日暫告一段。作為一名旁觀者,有些看法供君考量。
君是否真的認為9月28日的結果帶來了損失?如果不在意第二天(9月29日)國美股票因不確定因素增加——這源于某些非理性言論——下跌9分錢帶來的5.4億港幣(以君持約60億股計)賬面減值的話,可認為幾乎沒有損失,相反能汲取的有益東西倒不少。
表決顯示,除了雙方及各自同盟軍所持股份,在游離的45%機構投資者和7%散戶合計約52%的中間力量中,君僅爭取到6%左右的支持,其中原因可能相當復雜,但投資者關系方面的功課顯然有改進必要。
紛爭起后,國內輿論嘩然,尤以網絡議論更為熱絡,其中八成左右支持黃君,有人說有金錢驅使的“托兒”,我倒不太信,君等難道真信這些輿情?而海外投資者(也是有資格左右投票結果的主體)似乎就不信。就分布來看,大量“草根”站在黃君一邊,但“精英”狀況似乎相反。其中緣由君當思忖。
作為解決紛爭的方案之一,黃君推舉親友替代現有管理團隊。對于一個對日常經營管理依賴性很強的行業,黃君固然是零售業不可多得的經營奇才,但囿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無法親身參與管理,這種情形下,黃君內心都未必相信所推舉親友在經營管理上強過現有管理團隊,其他投資者怎會相信?
紛爭核心仍屬商業議題。黃君其實有一張制勝王牌,就是承諾將非上市門店明確時間、對價、方式等注入上市公司,也就是將該部分資產大幅度優惠上市公司其他股東。投資者不是陰謀家,也非圣人,他們只不過是商人,在巨大利益前定會選擇支持黃君。不過此舉代價高昂,未用也屬正常。
9月28日后坊間紛紛議論,認為黃君等會將非上市門店獨立運作,和上市公司分庭抗禮,竊以為尚需思量。據公開信息,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國美上市公司擁有740間門店,另受托管理370間非上市國美門店以及52間大中門店。同期來自非上市國美的管理費收入占上市公司收入的0.56%,利潤的13.1%。不考慮分割技術障礙,假定獨立運作的非上市門店完全和上市國美零和博弈,其利潤增量為E,上市公司利潤下降E。而上市公司因為有財富放大器(目前國美市盈率為20左右),上市公司利潤下降E會導致市值減少20E,其中約36%左右屬君名下,因此,黃君獲得E的實際財富增量同時,損失了約7E的賬面財富,所為何來?
爭執過程中,也有評論者和專家大談股東和董事會的制約關系,其實近十多年來的現實趨勢是公眾公司董事會的權柄日益加大,投資者(股東)話事力下降,原因比較復雜,此不贅述。國美目前狀況在國際上不敢說是慣例也不在少數,黃君大可不必耿耿于懷。
有人說黃君利益需保障,其實君在上市國美最大的利益就是那約60億股股份,只要股份在名下,就不存在實質損失。公司業績好了,分紅或股價上升都有份,憂從何來?作為海外上市公司的主要負責人,每季度、每年、不定期地要開會、路演,會見各色人等,被投資者追趕得像狗一般,其辛苦程度黃君想來深有體會。其實大股東堅持主導經營上市公司,不外乎兩個理由:自己的管理更有效,帶來公司價值上升,自己相應受益;有其他不方便明言的緣故。后者不談,前者目前君已不具備條件,理性來看,國美現狀或許就是給定約束條件下的最佳選擇。
有人懷疑現有管理層不能使公司利益最大化。管理層的主觀愿望無法揣摩,客觀上,不勞黃君費力,眾多機構投資者為了自身利益也會約束管理層,這種約束在香港這個較為規范的資本市場還是基本有效的。在各方利益制衡下,君等于搭上了“順風車”,何樂不為?
每個人的思考和行事都有路徑依賴,但黃君目前在國內和香港發生的一切說明君以前的路徑有調整必要。目前各種條件決定了黃君采取攻勢并非良機。超越自身路徑依賴是件極難的事,前提是調整改變思維。目前國美市值約400億港元,君所持部分約143億港元,公司市盈率約20倍,假定未來十年國美每股盈利年增長10%(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長42.22%),君在上市國美的財富將增值3倍以上。雖然不能和巴菲特相比,也是相當不錯的投資,屆時將會是黃君重獲新生的絕好禮物。黃君前半生已成就一段傳奇,未來十年如君能以退為進,領悟進攻并非總是最佳戰略,將十年之厄變成另一段傳奇的背景,并作為再創新傳奇的起點,豈不快哉!
作者為一位投資業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