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即將到來的這個周歲生日注定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一年前,創業板的“造富故事”讓不少創業板創始人、高管紙上富貴,而現在,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中就有27家公司一批首發原始股東限售股獲得解禁。將紙上富貴落袋為安,是不少創業板首發原始股東打的算盤。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44位創業板高管辭職,其中有19名高管來自首批上市的創業板公司,這部分辭職高管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數量在1.2萬股到1545萬股之間。其中朗科科技(300042.SZ)的董事長兼總經理鄧國順以1545萬股的持股量位居第一。
根據規定,創業板公司高管一般持股一年以后可減持套現,但在職高管必須“每年減持不超過所持股25%”。而離職后半年內不得轉讓其所持有的股份,申報離任6個月后的12個月內,減持股份數量不得超過持有股份規模的50%。
“高管離職說白了就是為將來的套現作準備。”深圳高特佳資產管理公司執行合伙人顧曉東一語道破了高管離職的目的。
在創業板僅周歲之際,部分創業板公司的高管便已經失去了耐心,忙于套現,這無疑給創業板投資者澆了一盆冷水,不僅如此,超募、業績低增長以及高企的市盈率,這些爭議注定伴隨在創業板的成長過程當中。
超募553.73億元,投向何方?
創業板從出生之日起就有些“超重”了。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9月30日,已上市的123家創業板公司,每家公司募集資金總額均超過計劃募集資金的數量,123家創業板公司首發預計募資總額為287.59億元,而實際上首發募資總額卻比其超出553.73億元,超募比例高達1.91倍,也就是說,這123家公司超募的資金,原本可以再武裝起兩個創業板。
從每家公司的超募比例看,平均每家公司超募4.50億元,超募比例在1倍以上的個股多達103只,占總數的83.74%,超募幾乎成了創業板的常態。
具體公司方面,超募比例最高的是國民技術(300077.SZ),達到5.86倍,其高達19.65億元的超募資金也將其推上創業板公司“超募王”的寶座。
此外,碧水源(300070.SZ)、奧克股份(300082.SZ)、匯川技術(300124.SZ)等公司也比預期多拿了超過 15億元的資金。超募比例最小的公司則是科新機電(300092.SZ),只有39.88%。
“有些公司超募資金太多,而且沒有將超募資金用在主業上,這對企業的發展反而是不利的,公司管理層會覺得錢來得太容易了,因此反而沒有好好經營主業。”顧曉東就此對第一財經日報《財商》表示。
創業板公司“不會用”超募資金也為諸多投資者所詬病。一位行業研究員就指出,很多創業板公司根本不需要這么多的資金,上市之后一下子多出了幾億元甚至十幾億元,很難想到恰當的方案。
于是,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創業板超募資金只能放在銀行賬戶里吃利息。以寶德股份(300023.SZ)為例,該公司在2009年10月登陸創業板之后,超募資金達到1億多元,在資金到賬后,寶德股份將這1億多元連同預計募集的資金總共2.45億元悉數存入銀行,并在半年內獲得了103萬元的利息收入,占了公司今年上半年凈利潤的34%。
甚至,將超募資金用來償還銀行債務、買房、買車各種現象層出不窮。
“超募不是問題,能夠將超募資金用到主業上的公司,超募更是一項利好。”深圳龍騰資產董事長吳險峰指出。
超募了1.83億元的吉峰農機(300022.SZ),除了將超募資金中的3658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外,其余的資金均用于公司的主營業務,利用超募資金推進公司區域擴張和業務擴張。銀河證券分析師張雷指出,對吉峰農機而言,超募資金的使用保證了公司在國家農機補貼增速趨緩的情況下將行業存量變成公司增量的方式實現業務高速增長。
創業板=高增長?
創業板公司中報披露之后,市場開始彌漫著一片失望的情緒:“創業板的公司難道不是高成長嗎?”
根據Wind數據統計,105只擁有可比數據的創業板個股在今年上半年的平均凈利增幅為 30.2%,遠低于中小板的57.7%,也低于主板37.5%的增速。
與此同時,還有22家創業板公司上半年業績呈現負增長,占了全部可比創業板公司兩成,其中首批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之一的寶德股份上半年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同比下降82.07%。
“創業板業績增長低于市場的預期,并且遠低于預期。” 光大證券策略分析師開文明說。
但是,創業板中也不乏業績高增長的公司。同比增幅在100%以上的創業板公司有7家,平均業績增長為172%,其中增幅超過200%的有兩家,分別是同比增幅高達294%的超圖軟件(300036.SZ)和同比增幅208%的雙林股份(300100.SZ)。
中報首戰失利之后,在緊接下來的三季報中,創業板公司業績似乎也很難有太大的改觀。截至9月29日,已公布三季度業績預告的創業板公司有13家,業績預增的公司共有7家,其中,雙林股份和長信科技(300088.SZ)預計三季度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 100%~150%和70%。除此之外,另外5家公司的凈利潤預增幅度十分有限。
創業板的高增長神話是否就此結束?
吳險峰認為,對創業板公司的業績要一分為二進行評價。首先,吳險峰指出,一些創業板公司為了上市,上市之前都會沖業績,導致在上市后短期內業績出現透支的情況,所以上市后初期業績增長相對較慢。
以第一批上市的創業板公司為例,根據其招股說明書的數據,2009年前三季度,28家創業板公司累計實現凈利潤較去年同期增長75.58%,平均每股收益增長64.36%,而在上市之后,這批公司的中報業績就顯得有些后勁不足了。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吳險峰認為,上市之初的超募也給一些創業板公司帶來了負擔。他指出,大規模的超募導致創業板公司管理費用等各方面費用增加,同時,有些募投項目的收購都要在一年或者半年之后才能見效,屆時創業板公司業績才會出現真正的高增長。
市盈率高企
沒有預期中的高增長業績,但創業板股票的估值水平卻是高高在上。深交所數據顯示,以9月29日的收盤價估算,創業板整體估值為61.95倍,遠高于中小板的50.15倍和深市主板的31.72倍。從個股的情況看,市盈率超過100倍的股票仍然高達17只,包括華平股份(300074.SZ)340倍、超圖軟件233倍等。
“創業板現在的風險明顯大于收益,需要對創業板累積的風險有所警惕了。”開文明說,從中報情況來看,創業板中報業績增長遠低于中小板,業績上難以支持其目前的高估值,其估值相對于其成長性明顯偏高。
上海匯利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何震也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創業板估值比中小板貴很多,而凈利潤增長卻遠低于中小板公司,這一泡沫一定會破滅,畢竟價格與價值偏離太多。
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多位私募基金人士都認同給予創業板一些行業前景廣闊、商業模式獨特的公司高一點的估值,但他們當中多數人認為,創業板中的好公司最多也只能給50倍市盈率的估值,而當前創業板股票的估值水平,明顯還未達到這個標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