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
9月25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天然氣供需情況的月度天然氣表觀消費數據,將自己和中石油、中石化等幾大天然氣行業巨頭一起放置到了鎂光燈下。
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盡管有川氣東送項目完工、中亞天然氣管道輸氣能力提升等有利因素,但由于新增市場擴展較快,今年冬季,國內天然氣供應仍然存在相當壓力。此前,中石油、中石化一直在極力推漲天然氣價格,在業界看來,發改委此番表態更像助陣天然氣漲價。
天然氣價格的上漲趨勢已成定局,但目前上漲的速度和頻率是否過快,是否已超出市場的承受能力?
發改委為漲價造勢?
月度天然氣表觀消費數據,在發改委的歷史上,僅僅發布過兩次。
上一次發布是2010年8月30日,發改委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公告稱,2010年1~7月份,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總計606億立方米,較上年同期增加21.2%。其中,7月份的天然氣表觀消費量較上年同期增加15.9%,達到86億立方米,創4月份以來的新高。
該公告稱,今年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持續高溫,導致用電量大幅增加,進而帶動發電用天然氣需求不斷增加。但隨著天氣轉涼,天然氣消費量將在入冬前進入相對淡季。
“如果沒有9月25日發布的8月份天然氣表觀消費數據,關于7月份數據的公告可謂言簡意賅,非常準確地表達了國內天然氣的消費趨勢。但在發布8月份數據的同時,發改委還說:‘據反映,目前中亞進口天然氣價格明顯高于國內銷售價,中石油集團承擔了巨額虧損’。”一位不愿具名的權威專家認為,發改委這樣的表述語氣,讓人懷疑其是為中石油集團漲價助陣。
“個人不反對發改委發布相關月度消費數據,如果這一發布制度能夠堅持下去,對后期正確引導市場消費也會產生積極作用。”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岳來群博士表示,發改委發布上述公告,至少應基于自身的調查結果,否則就難脫發改委代言中石油集團的嫌疑。
生產成本成謎
近年來,《中國經營報》記者曾多次參加過中石油有關天然氣生產尤其是銷售方面的會議。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石油頻頻大聲疾呼謀求漲價,但卻從未對外公開過其生產國產天然氣的成本。
據《財經》雜志報道,某行業專家對位于新疆的克拉2氣田的井口成本進行測算,認為該井已收回前期投資成本。而就克拉2氣田看,共有17口氣井,其中最高單井日產超過500萬立方米。前述業內人士表示,在該區塊開發一口天然氣井的前后期成本在2億元人民幣左右,一口井每天大約出產天然氣100萬立方米以上。他分析,按照目前發改委最新確立的一線天然氣平均出廠價1元/立方米計算,中石油最多一年就可以回收投資成本。
但是,中石油呼吁漲價的籌碼并非源自國產氣源。在多個場合,中石油高層均表示,源自中亞油氣管道等進口氣源價格高企,導致企業虧損嚴重。發改委最新數據稱,1~8月,我國累計進口中亞天然氣23.8億立方米,LNG579萬噸,進口資源總量同比增加1.4倍。
顯然,日益激增的進口氣源的確給中石油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
然而,國產的氣源似乎被有意忽略。以西氣東輸管道為例,2009年,該管道實際輸送天然氣量170億立方米,遠超設計輸送量(120億立方米)。按照今年前8月的進口量推算,該管道在2009年實際輸送中亞進口氣源數量不會超過30億立方米,也就是說,剩余超過140億立方米氣源仍然源自國產。
“如果半數以上的消費氣源仍然是國產氣源,那么,在早已收回投資成本的背景下,中石油應該用國產氣源的盈利彌補進口氣源的虧損。”韓曉平告訴記者。據201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中石油天然氣與管道業務實現經營利潤高達112.2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同期激增13.7%。而2009年全年天然氣業務更是實現經營利潤190.46億元,比上年同期的160.57億元增長18.6%。
調價進行時
作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天然氣的價格顯然被普遍關注。
發改委此番預警冬季天然氣缺口,已經悄然抬高后市漲價預期。2000年以前,80%的天然氣都用于工業生產。隨著居民燃氣改造工程的迅速發展,目前只有30%的天然氣用于工業生產,絕大部分的天然氣供應為居民生活用氣。由于能源產品的特殊性,石油企業每年都能獲得大量財政補貼。
但是從天然氣漲價問題上來看,發改委近年來對中石油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今年6月初,發改委曾將國產陸地氣田井口價格普遍上調了0.23元/立方米,提價幅度為24.9%。上調原因是,發改委希望國產氣盈利能夠補貼中石油進口氣源的虧損。在過去的3個多月里,各地已紛紛調價。
眾多能源專家認為,天然氣價格的上漲趨勢已定,但目前上漲的速度和頻率過快,超出市場的承受能力。如果相關企業的漲價訴求一直不減,天然氣將在兩年內保持上漲的趨勢。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