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
運行一年多的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將進行細節調整。
本報獲悉,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對該機制基本完成了新一輪的優化評估工作。
最新的評估意見中,希望將22天調價周期縮短到10天,4%漲跌幅度進行修改,已經在內部得到共識。
一位參與評估的專家告訴本報,下一步調整中,解決成品油定價機制滯后與過于透明的問題將成為機制修訂的重中之重。“大方向已經明確,就是要更加市場化,逐步實現由市場定價”。
國家發改委內部人士稱,從公布《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之日起,內部就一直做監測和評估,近期是否做出調整以及如何調整還沒有明確時間表。
調整疑惑
8月以來,關于新定價機制調整的傳言越來越多。之前的兩個月里,三地原油價格(倫特、迪拜以及辛塔)移動變化率兩度越過國家規定的“4%”調價紅線。但發改委并未根據國際油價變化對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做出相應調整。
發改委方面對此的解釋是,根據發改委的測算,三地原油價格變化率尚未達到4%的調整幅度。這也讓市場產生更多疑惑,為了防止投機,去年開始實施的新定價機制中,并沒有公開調價基數、加權數等參考值。
能源專家韓曉平稱,正是因為沒有按照此前規定調整,市場產生了很多疑問和猜測。
8月底,中石化的半年業績會上,中石化財務總監王新華表示,國家正在對已實施一年多的新成品油定價機制進行評估、分析和完善,總結實施一年來的情況,尋求進一步優化的可能,總的方向仍是市場化。
之前的5月中旬,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亦表示,目前成品油定價機制太過透明,需要完善,希望政府在上調價格時按照機制走。
調價預期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相關專家告訴本報,發改委從今年年初就已經著手對成品油新定價機制進行評估,并向包括中石化在內的國有石油公司以及地方煉油企業、相關專家征求意見。
據稱,發改委對于一年多以來新定價機制運行以來的保障成品油供給、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增強煉油企業盈利能力等成績予以肯定。
但定價機制的弊端也暴露無遺。在22個工作日調價間隔機制下,貿易商往往能提前預測到國內成品油價走勢,從而導致投機、囤貨等現象發生。
廣東省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表示,從今年6月1日至今一直未調價亦可看出弊端。6月1日上調油價,正值國際油價高位,之后國際油價處于跌勢,但因為現行調價標準模糊,這段國際油價下跌的優惠并沒有通過下調顯現。
各方提出的建議包括,希望進一步加快成品油調整頻率,使得價格進一步貼近市場,降低成品油波動幅度,并以此來解決調價之際出現的大量投機行為,以及機制過于透明的爭議。
調整方向
在經歷了半年多調研和征求意見之后,將調價期限縮短的觀點基本得到了內部統一認可。最新的評估意見中,希望將22天調價周期縮短到10天,4%漲跌幅度進行修改,已經在內部得到共識。
普遍的觀點是,“4%+22天”的定價模式雖然提高了成品油定價的透明度,但同時存在滯后性、投機行為也更加突出。因為關于縮短22天調價周期,改變國際油價變化幅度成為建議的最核心內容。
此前發改委內部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22天的調價期限過長。另一種則認為應該保持22天不變。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稱,更多專家給發改委提意見是第一步先改成14天,這樣調整相對溫和。“因為調價不僅僅是發改委說了算的,還得上報,需要一定時間來緩沖。理論上講越短越好,每天一調就是市場定價了,方向應該正確。但你得考慮它的可行性。”
上述中石化專家的意見則更為直接,他強調,發改委就應該完全放開,由市場定價。“現在的情況是油都快過剩了,至少不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山東地煉某企業人士稱,此前發改委希望當原油價格穩定在一定區間時,在相關部門的監管之下,價格調整的決策權能夠部分下放到企業。以增加企業在油價調整中的自主權。
姚達明稱,下放定價權到企業應該不太可能,因為讓它們定價比較難。林伯強也認為將定價權下放到企業并不合適。“但現階段,完全將價格調整權力下放到企業是不現實的,如何面對公眾輿論的壓力就是問題。”
本報獲悉,在最新的意見中,定價權下放的建議已經被取消。
來源:經濟觀察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