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鈺
民眾與媒體對于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不滿似乎在逐漸加深,其原因是國內油價已經3個月未作調整。尤其是近一個月來,國際原油價格從最高點的每桶82美元,曾一度下跌至每桶70美元。
由此人們對于國家發改委之前出臺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產生了疑惑:不是說國際市場三地原油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發改委價格司就可相應調整汽柴油及航空煤油等成品油價格的嗎?
普氏中國高級分析師梁曉欣分析這種情況稱,雖然有些時候已經滿足了成品油調價的必要條件,但國家沒有對價格進行調整,一方面是考慮通脹或社會的供需等情況,另外一方面,可能是為了打擊投機者囤油的情況。
但原本以透明為目的、以市場化下的合理公平為宗旨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在實際定價操作中顯現出的不可捉摸, 實在與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初衷大相徑庭。
在目前國內的成品油價格體系中,批發價格不受國家監管,而出廠價格和零售價格受國家監管。中國制定成品油價格的主要參考因素包括:一攬子原油中國到岸價的平均價、煉油成本(人工、運營費用等)、煉油利潤(5%)、運輸費用、消費稅(汽油0.2元/升、柴油0.1元/升),以及增值稅17%等。
本質上講,消費稅是定額征收的,增值稅和教育費附加是以石油公司銷售收入作為征收基礎,這對于石油公司的收入并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因此,成品油價格的決定基礎,說白了就是原油成本、煉制和流通成本之和。
按照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當原油在80美元/桶以下時,國家會給煉廠留出5%的利潤。梁曉欣也解釋說: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高于每桶80美元時,開始扣減加工利潤率,每上漲5美元,(煉廠)利潤扣減1%。
而當每桶高于130美元時,按照兼顧生產者、消費者利益,采取適當財稅政策保證成品油生產和供應,也就是所謂的國家補貼。
當然目前原油價格比較穩定,尚未達到2008年的瘋狂,但在此定價機制下, 廠商的利潤是按成本的一定百分比確定的,在此前提下,企業擴張勢在必然,梁曉欣做了一個測算:未來新增煉廠的產能加起來超過了2億噸,等于再造了一個中石化。
盡管他認為,國內成品油的價格和國際原油的相關系數由原來的0.33,已經上漲到了現在的0.85,這說明中國成品油的指導價格跟國際原油價格的趨勢已經相同了,為以后成品油的價格和國際接軌做了很好的鋪墊。但煉油技術落后、煉制成本高, 一直是中國企業要求提高油價的一個借口,這也成了政府和企業博弈的一種方式:政府預留了5%的利潤空間,在國際油價上漲時,國內企業呼吁漲價的聲音此起彼伏,而當國際油價下跌時,國內油價遲遲未降,等于在5%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部分企業利潤。
最后,當前的這種定價機制,一定程度上也有悖于政府補貼的初衷。如果企業同時經營其他競爭性產品, 也將會導致企業成本轉移行為和對企業的交叉價格補貼, 極大降低政府補貼的效率。
據此而言,成品油定價機制將考驗政府的定價能力:既要防范投機,又要確保市場行為下的成品油機制。
(作者系本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