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激素們”風波,使處在恢復發展中的中國奶粉業再次陷入市場信任危機。“激素們”主角圣元雖有官方檢測證明自己的無辜,但仍逃不過全國人氣、銷量雙降,以及被人們口誅筆伐的命運。品牌形象受到致命打擊的同時,也讓圣元不得不成為繼三鹿之后,又一個人們在反思乳品安全時最常引用到的“非典型”案例。
從圣元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張亮陳懇的公開道歉信中,不難看出在此次事件中圣元倍感委屈。在得到少數同情之后,圣元將人們的焦點巧妙而又適時地轉移到奶源身上,使得自己似乎逃離了事件的中心,由主角突然轉變為“受害者”。
辯證的看,“激素們”事件發生至今,一方面圣元一直在把輿論向利于自己的方向引導,但另一方面,在奶源問題上到底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圣元卻只字未提。食品行業的原料,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曾一度成為嚴管對象。在“激素們”曝光之后,奶源曾一度被圣元當做擋箭牌來為自己開脫,甚至導致奶源地多個版本的出現,使得圣元的奶源地謎團和爭論一度蓋過嬰幼兒所受到的傷害,被媒體稱之為“激素們”的副產品。
如果說奶源有問題,直接導致終端產品受到影響,奶源無可厚非的成為罪魁禍首,但奶源的選擇權在于企業,奶源若有問題,企業也難逃其咎。這就如同三鹿一樣,奶源問題非常嚴重,企業也為此付出破產的代價。如今圣元在奶源地問題上幾經改口,并且奶源地在企業回應、產品標示、年度財報、實際地點等里面被人們發現前后不一,一系列的謎團使得人們對于圣元品牌誠信的懷疑日益加深。更何況,至今圣元只澄清了3個系列奶粉的奶源地點,而奶源是否真的安全可靠,并沒有給消費者做出明確而又自信的肯定答復。如果說“良好的企業經營理念”中包括能讓消費者從源頭到終端消費都充滿信任,那么如今造成奶源出現這么多猜疑、爭論和謎團的局面,反映的是企業經營理念的缺失,還是企業在逃避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從源頭選擇到終端銷售,食品生產企業都負有嚴格監控和把關的責任。食品企業在市場營銷過程中,往往把原料優勢所帶來的特有功效視為推廣的重要手段。而當食品原料出現問題時,企業往往躲在了責任的背后,很少有企業敢于承擔在源頭環節應負的責任。“激素們”事件發展至今,表面上圣元雖然被冤枉,但在上升為行業性安全危機時,如果說圣元毫無責任,恐怕沒有人會完全認同,相信圣元自己若想說自己毫無責任也需要天大的勇氣。
投身公益事業,在中國人看來,是企業在獲得利益和地位的情況下,應該擔負的義務和使命,而不是企業在出現問題時的一種掩蓋和對社會的補償。隔靴搔癢般的道歉之后,在此次事件對行業和消費者心中造成的影響和傷害中,不知道自稱是 “高度擁有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成熟企業”的圣元,是否想過在這次“激素們”事件當中,在必要的澄清和一味撇清關系的情況下,自身究竟應該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
(責任編輯:李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