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嵐
越來越多的境外企業和金融機構開始通過貿易渠道獲得人民幣,而這些存放在我國銀行體系內的人民幣,使得我國銀行可以通過提供越來越多的跨境金融服務,推進金融服務貿易的出口。更重要的是,通過實現人民幣資金的境內外有效配置,從而使我國在國際金融資源配置中掌握主導權。
應該說,作為跨境金融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實施為我國商業銀行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戰略空間。
盡管中國的資本賬戶制度并未因近日境外人民幣資金被有限制地允許投資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而發生改變,但此舉卻打開了一個足以令業界想象和憧憬的未來空間。
因為,相較于“提供貿易和投資便利”這一顯而易見的結果,實施人民幣跨境結算并令境外人民幣資金可以回流更為重大的意義在于,打破了中國原有的貨幣供給形成機制,大大強化了人民幣的交易和儲備功能,從而不僅對國內經濟產生深遠影響,甚至關系著中國能否在國際金融資源配置中掌握主導權。
事實上,背靠中國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人民幣國際地位的迅速提高毋庸置疑。隨著中國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急劇上升,越來越多的境外企業和金融機構希望持有和使用人民幣進行交易。這一點在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剛剛啟動時就表現得十分明顯:雖然當時業務量并不大,卻呈陡峭上升的態勢。
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我國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670.81億元,是2009年下半年結算量的18倍多。而自試點開始至7月末,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達到916.42億元;與境內發生人民幣實際收付業務的境外國家和地區已達30個。
不過,這僅僅是個開端。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受國內金融產品開發不足和市場開放度較低等因素影響,境內銀行金融機構提供跨境服務的能力受到一定制約。如何改變這種狀態,尚待深入研究和探索。
打破原有支付模式
進入7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在經歷了6月份試點擴大帶來的疾增之后,步入了平穩增長的態勢。
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末,我國境內代理銀行為境外參加銀行共開立429個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境外企業在各試點地區共開立人民幣結算賬戶903個。
事實上,在跨境貿易中,以本幣結算和以外幣結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以外幣結算時,我國的銀行需要在該外幣發行國銀行開立該幣種的同業往來賬戶,并且我國持有的外幣都存放在該外幣發行國的銀行體系內;而以人民幣結算時,則所有被支付的人民幣最終都以境外銀行在我國境內銀行開立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存款的方式存放在境內銀行體系內。
不過,正是這一看似簡單的改變,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中國經濟金融的發展格局。
最直接的受益者莫過于國內企業。由于以人民幣結算跨境貿易的過程與境內貿易通過銀行賬戶支付結算幾乎并無差異,企業用本幣結算后既不用再考慮外幣結算所帶來的匯率風險,也不必再承擔本外幣兌換產生的費用,而企業的成本收益也與國內貿易一樣直觀,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
但比這更為重要的意義是,以人民幣跨境結算打破了原有的支付模式,進而令貨幣供給形成機制發生改變,顛覆了過去只有凈出口才創造新增流動性的格局,并將致使未來國內流動性規模加大。
眾所周知,在以外幣進行貿易結算的支付模式下,國內企業出口之后將外匯出售給國內銀行,其結果是使國內貨幣供給增加;而企業進口則需要以相應的人民幣購買外匯,從而最終減少國內貨幣供給。
然而,實行人民幣跨境結算后,至少名義上中國的進口貿易都可以用人民幣支付,并且隨后人民幣資金又回流國內,從而使進口并不減少國內貨幣供給。換句話說,在不考慮對外直接投資以及資本賬戶資金流入的情況下,未來中國經濟體系流動性的增長將同時來自于出口積累的外匯和進口支付的人民幣。
據了解,目前進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我國進出口貿易中已占有絕對比重。統計顯示,2008年和2009年上述省份的進出口貿易額分別達到24241.3億美元和21008億美元,在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中的占比高達94.63%和95.18%。有專家預測,2010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將有望達到我國進出口貿易的1%。
市場分析人士推斷,年內跨境結算的人民幣資金可回流的規模將在2000億元左右。而未來5年左右,如果中國對東盟、韓國等周邊國家的進口貿易全部采用人民幣結算,那么月度回流的人民幣規模即可達1500億元、全年約1.8萬億元。
改善金融服務貿易逆差
如果說,為解決其人民幣結算和資產管理需求,境外企業需要通過向我國銀行購買金融服務,這相當于我國金融服務的出口,那么,服務于與我國無關的國際貿易等“境外消費”的人民幣金融服務,則意味著我國金融服務的進口。
事實上,由于國內金融產品開發不足、市場開放度較低,境內金融機構的對外服務能力較弱,致使我國的金融服務貿易一直處于逆差。不過,這種狀況有望隨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不斷推進而得到逐步改善。
現在,越來越多的境外企業和金融機構開始通過貿易渠道獲得人民幣,而這些存放在我國銀行體系內的人民幣,使得我國銀行可以通過提供越來越多的跨境金融服務,推進金融服務貿易的出口。更重要的是,通過實現人民幣資金的境內外有效配置,從而使我國在國際金融資源配置中掌握主導權。
當然,在此過程中,境外企業是否會選擇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從截至7月末的數據看,我國境內代理銀行共辦理人民幣跨境售出業務320筆,合計51.96億元;而辦理人民幣跨境買入業務201筆,折合人民幣57.38億元。境內代理銀行買入人民幣金額超過售出人民幣金額,這一方面表明目前人民幣購售業務管理有效,不會成為短期投資資金進入境內的管道;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境外參加銀行持有人民幣的意愿有限。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境外交易對手使用人民幣的意愿?對此,業內人士的共識是:創新拓展人民幣資金來源、投資和清算“三個渠道”。
事實表明,目前,央行已經在采取措施探索完善境外人民幣資金的回流機制。而作為境外人民幣投資渠道的第一個突破口,8月16日央行發布通知,允許相關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試點。
就在近日,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表示,上海要通過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擴大,實現跨境人民幣業務擴大與上海人民幣在岸市場的互動發展,在人民銀行等部門的支持下,逐步允許持有人民幣的境外主體參與上海金融市場。
另據權威統計,作為境外企業獲取人民幣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預計年內央行貨幣互換規模將在8000億元左右。
作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銀行的掌門人,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日前在一個論壇上發表講演認為,除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允許海外人民幣回流外,拓展人民幣資金投資渠道還可以考慮通過離岸市場提供交易渠道,并且鼓勵中國銀行業的海外分支機構大力吸收人民幣存款等途徑。
與此同時,國家應鼓勵有條件的商業銀行加快海外機構延伸步伐,擴大直接服務范圍;鼓勵商業銀行擴大代理行網絡,充分利用代理行資源完善覆蓋全球的人民幣清算渠道。
而據了解,目前,中行境內外機構已經為境外參加行開立人民幣代理清算賬戶200多個,初步構建起覆蓋全球的人民幣清算網絡,為遍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辦理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
商業銀行的新起點
應該說,作為跨境金融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實施為我國商業銀行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戰略空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同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銀行的交通銀行,亦因在此業務的不錯表現,而為其年中業績添上了漂亮的一筆。
剛剛披露的交行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交行跨境人民幣結算由貨物貿易拓展至服務貿易及非貿類業務,開辦的分行增至16家,6月末,該行跨境人民幣業務結算量達人民幣106.11億元,為上年全年的48.2倍。
而中行則因其眾所周知的優勢,始終居于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市場份額之首。截至今年7月底,中行境內機構已為400余家客戶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近1800筆,業務金額超過300億元。
其中,中行深圳分行成為全國首家業務量突破100億元的分行級金融機構。在海外行方面,中銀香港繼續發揮當地唯一清算行優勢,截至7月30日,共辦理業務超過3200筆,金額逾400億元。
據記者觀察,以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為契機,推動客戶、產品和渠道的轉型與優化,業已成為商業銀行搶占新的制高點、提升自身價值、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
相關分析表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跨境客戶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中國“走出去”的企業客戶,以及出國留學、經商和定居的個人客戶;二是其他國家和地區與中國有往來的企業和個人客戶。
據初步統計,至2009年末,我國“走出去”企業達到1.3萬家,出國留學生達到112萬名,在華外資企業約70萬家,在華留學生24萬名。
顯然,面對如此龐大的跨境客戶群體帶來的巨大跨境金融需求,商業銀行必須快速出擊,誰能提供高品質的服務,誰就能贏得客戶的忠誠。但如何才能從需求挖掘、產品開發、定價策略、服務提供等各個環節建立起順暢的服務鏈,仍是我國銀行需要盡快解決的課題。
而由于上述金融需求涵蓋了跨境人民幣業務、境外貿易金融業務、并購金融和項目金融業務、個人金融財富管理業務等諸多領域,對我國商業銀行來說也面臨不小的挑戰。
事實上,基于豐富的產品、強大的渠道、先進的信息科技、全面的風險管理和有效的市場營銷建立起的高效業務鏈,最終有賴于商業銀行核心能力的加強。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業務的開展,給我國銀行業的全球化戰略提供了一個更高的起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