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國家發改委剛剛發布的36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樓市經過4個月調控后繼續上漲。7月份36個城市房價環比上漲1.61%。為此,發改委提醒各地繼續做好穩定房價工作。
4個月前開始的調控新政不可謂不嚴厲,但是多項政策實際已被各地消解。而且,值得注意,2003年至今,中央已進行過多輪房地產調控,但無一例外的是,每一次成交量和建筑面積稍受一點影響,政策就呈現出松動跡象。房地產對于GDP的拉動效應,以及對地方財政的巨大貢獻,從根本上決定了,市場不相信政府會打破利益同盟。新政到底能堅挺多久,讓人懷疑。
于是近來,除了房價逆勢上漲,有機構還公開表示,希望國家不要再出臺調控政策。透過房價逆勢上漲,其實可以看出,各方對政策松動的預期越來越強烈;同時,也反映出經過多輪洗牌后剩下的開發商抗打擊能力和影響政策的能力,已經是異常強大。而且,新政不過是為了打擊上漲過快,不可能也不愿意干擾長期上漲的趨勢。所以,本輪調控能否走出“越調越漲”怪圈,實在是令人擔憂。最近的例子是,2007年9月,央行要求購買二套房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貸款利率不低于央行基準利率的1.1倍,但很快,迅速回調政策。自然未能收到預期的調控效果,市場還以一輪瘋狂上漲作為回應。
這被普遍認為是土地財政、稅制等財權、事權的分工所致。所以,此次新政持續時間,取決于中央的決心,也取決于地方政府和相關利益方的政策影響能力。從本次調控預留的空間——沒有明確規定多套房的累進制首付比例和利率,沒有對非本地常住居民,異地購置多套房進行按揭房貸限制等,可以看出調控的壓力事實上是逐次增加。而這樣的“政策市”,每一輪重復,將使得調控難度越來越大,負面影響越來越多。
一步到位地改變財稅體制和政績考核方式,顯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本輪調控第一階段看似嚴厲,但這也注定必然是有限度的調控。此前幾年,持續不松動的、動真格的調控至今沒有出現過。歸根結底,地方政府的壟斷土地供給,決定了市場可售面積。土地收益的最大化,當然是地方政府所希望看到的,這就意味著地方政府手握土地待價而沽。所以,房地產調控新政,看似嚴厲,其實作用有限,因為土地壟斷權的破除沒有實質進展,目前的逆勢上漲也就不奇怪。
上一輪房改和多次調控的教訓證明,不解決房地產市場的制度缺陷,短期調控政策還將放大負面效應。正是因此,進一步的調控必須繼續,除了完善現有的制度缺陷外,還必須完善住房保障問題的政府責任制度體系;同時,打破地方政府對土地的壟斷地位,增強土地使用者(農民或者房子主人)的收益分享權益和談判能力。如此,才是深化調控的方向,才能真正實現調控的預期。這考驗的是中央政府的決斷,但已經是時不我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