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委聯查地方融資平臺
程志云 張向東
一份由財政部、發改委、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共同簽發的《融資平臺債務清理核實情況表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正在相關部委會簽。《通知》要求,各地財政部門、人民銀行分支機構、銀監局派出機構和各地發展改革部門四方將協調合作共同對本地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負債情況進行清查。
這意味著更大規模的地方融資平臺清查工作正在啟動。
知情人士告訴本報,上半年銀監會、財政部等都多次對地方融資平臺的負債情況進行清查,不過清查結果差別很大,“對地方債務的情況依然是霧里看花”,這位人士說。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7月20日的第三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會上披露,截至6月末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余額已達7.66萬億元。
財政部則一直沒有透露其相關清查數據。雖然已經確立了6月30日這個地方融資平臺債務“新老劃斷”的時間點,但是沒有一個清晰的數據可供依據,具體的執行細則也難以出臺。在 《通知》后附的《融資平臺公司債務清理核實情況報表》中,要求填寫包括地方融資平臺成立時間、主管部門、級別以及2009-2010年6月間的所有負債、資產負債率債務余額等詳細數據說明。
“下一步啟動的清查,實際上就是管理層、銀行家和地方政府坐下來一起協商解決龐大的壞賬風險問題了。”一位地方銀監局人士稱。
第二輪清查
其實今年6月,國務院下發19號文(即《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之后,市場就在等待更細致的操作細則出臺,“新老劃斷、分類管理、區別對待”這一操作原則也需要更準確情況摸底來支撐。
因此債務規模和地方融資平臺的歸類都成為此次清查活動的目標,未來這些結果也將是執行19號文的重要依據。
一位接近央行人士也向本報證實了 “第二輪地方融資平臺清查”工作已經開始。
“工作從上個月底管理層就已經開會布置下來了。具體分工是地方財政部門負責牽頭自查融資平臺的債務信息,并組織填報;央行各分支機構協助提供中期票據等有關政府債務性的信息;銀監會派出機構負責協調組織所在轄區內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等有關政府性債務報表的情況。”該人士稱。
《通知》還要求各地要對債務余額及結構變化、使用去向、風險程度等內容進行分析并形成文字上報。
據悉,今年10月底,各方的信息最終將匯總到財政部統一上報。
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清查將把地方融資平臺詳細地分成四類。第一類是,只承擔公益性項目融資任務且償債資金70%以上來自一般預算資金,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算外收入等財政性資金的融資平臺;第二類是,承擔公益性融資任務,同時還承擔公益性建設,運營任務的融資平臺公司;第三類是,承擔有穩定經營性收入的公益性項目融資任務,且公益性項目償債資金70%以上來源于公司自身收益償還債務的融資平臺公司,以及承擔非公益性項目融資任務的融資平臺公司;第四類是,其他兼有不同類型融資功能的融資平臺公司,只要為政府投資項目,包括公益性項目融資而建。不承擔具體項目建設,管理職能。
這與19號文一脈相承。19號文要求,對只承擔公益性項目融資任務且主要依靠財政性資金償還債務的融資平臺公司,今后不得再承擔融資任務;對承擔上述公益性項目融資任務,同時還承擔公益性項目建設、運營任務的融資平臺公司,要在落實償債責任和措施后剝離融資業務,不再保留融資平臺職能。這兩條對于很多融資平臺公司而言是致命打擊。
事實上,雖然通知還在會簽階段,但地方已經開始行動。
8月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了一份 《關于開展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轄內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以及各大企業開展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自查工作。
此次重點檢查內容是平臺公司債務情況,包括:債務類型、還款資金性質、融資規模、融資形式、抵押擔保、融資投向、還款來源、資產負債率情況,以及償債責任主體是否明確等。對只承擔政府公益性項目融資任務,不從事項目建設運營且還款依賴財政性資金的融資平臺公司要作詳細說明。
與以往的檢查不同,這一次對地方融資平臺的清查是由地方各市財政、金融辦公室、人民銀行、銀監分局共同配合開展,最終的統計報表及自查報告要求在2010年8月31日前分別報送省財政廳、省金融工作辦公室、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和山東銀監局。
真實的賬本
去年至今,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狀況通過官方渠道只出現過兩次匯總數據。一次是央行的統計口徑,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7.38萬億元。
中國銀監會的統計數據,至今年6月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7.66萬億元。
但是這些數據并沒有得到經濟界人士的共同認可,財政部對外也表示,債務規模有多大,目前財政部也很難掌握。而一些經濟學家估計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已經超過10萬億。
事實上,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統計的確非常困難。融資平臺的構成復雜、性質不一。一些地方的融資平臺跟發改委、財政局甚至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而一些商業化運營的企業甚至是上市公司也承擔了部分為政府項目融資的功能。
另一方面,各部門的統一口徑千差萬別。哪些是政府性債務,哪些是非政府性債務還是要科學鑒定,數字的差異是比較大。對財政部來說平時的抽樣調查很難推出一個確切數,并且各地的情況也不一樣。
上述地方銀監局負責人告訴本報,實際工作當中發現,各方統計數據標準不一,出現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少報的情況,而即便如此,風險敞口也相當驚人。
銀行業內人士則透露,第一次清查,財政部實際上也在組織財政廳進行清查,而銀監會是從銀行不良貸款角度來檢查的。兩個部門之間思路并不相同,統計口徑也比較亂。“第二次清查最重要的特點是部門聯合,便于統計口徑的統一。”
其實擔心的不僅僅是銀監會,財政部等部委也很擔心。財政部和發改委有關人士也曾表示,如果出了問題就不會是小問題,對地方政府的正常運作都可能產生影響。
因此各方都希望能得到一個準確的數據,以便于對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風險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判斷。這也是此次四部委聯合清查的重要目標。
銀監會密集行動
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銀監會已經開始對地方融資平臺當年新增貸款進行解包還原,要求每筆貸款對應相應的項目,并落實還款來源。截至今年年中,這項工作已經初步告一段落。
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也表示,銀監會單方面的解包還原清查工作相對來說有局限性,如果貸款主體自身不配合,就很難全面了解信息。一些銀行分支機構為了自身利益,也有可能出現掩蓋的情況,將一些貸款放在不同的統計分類當中。
劉明康披露,7.66萬億元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余額中,目前存在嚴重償還風險的貸款占23%。這意味著融資平臺貸款的風險敞口約在1.5萬億元。而同期銀監會公布的整個銀行業的撥備約在1.3萬億元。
地方銀監局人士告訴本報,銀監會上一輪自查數據的 “解包還原”還在收尾,新一輪清查工作就開始了。過去是各家銀行上報一個加總的數據,而此次是把數據打回到各地,銀監局、地方政府和銀行一起逐筆對賬,按照現金流測算落實每一個地方融資平臺的性質和還款來源。
據悉,新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分類方式為“可完全覆蓋類、基本覆蓋類、部分覆蓋類和不能覆蓋類”四級。
根據興業銀行分析師的估計,完全覆蓋類貸款大約占到全部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27%,基本覆蓋類和部分覆蓋類約占60%,而無覆蓋類的則占到13%。
本報獲悉,按照銀監會的要求,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各銀行要完成清查分類、建立臺賬、推動銀政對賬、銀政對話等工作。
9月到10月,銀監會、銀行業協會等將有債權的銀行聯合起來,選擇風險敞口最大的銀行做主牽頭行,負責資產保全并與地方政府協調,主要針對第二類貸款和第三類貸款和地方政府談判,以求做到“第二類貸款做實、第三類貸款規范”,并分類處理清理后的存量貸款,到年底前,依靠貸款的風險質量狀況重新分類、提足撥備,做好壞賬核銷。
多重風險
“不少企業就是地方國資控股的企業或者上市公司,主要經營項目就是一些地方路橋建設或基礎設施項目,但他們就不算是地方融資平臺之列。而且據我們了解,一些企業發債就是為了歸還銀行貸款。”一位發改委人士稱。
一位地方銀監局人士告訴本報,想要厘清地方融資平臺并不容易,多年以來,地方人民銀行、銀監局、商業銀行都是依靠地方資源生存的,和地方政府、企業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在地方上的確很困難,不少機構認為有時候也不好卡得太死。
而一位做銀行風險控制的人士卻擔心,地方會利用分類清理期間,把地方融資平臺重組,把有現金流的資產甩出去,留下空殼公司交給銀行慢慢處理。
工行投行研究中心史晨昱博士分析說,2009年下半年以來,地方融資平臺出現了一些趨勢性的變化,即控股公司發展模式。在地方政府對融資平臺的改組改造過程中,將分散的各類平臺加以整合,通過控股公司實施對平臺資源的集中控制、管理。
“實際上,現在不是標準的問題,而是銀監局、銀行和地方政府、企業坐下來商量解決辦法,主要的負債和風險肯定是地方上甚至未來中央還是要背的,銀行方面多少承擔一些,具體比例就需要協商。”上述銀行風險控制部門的人士說。
不過,留給監管層和商業銀行的時間有限。絕大多數的地方政府平臺信貸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了平臺自身經營收入承載的能力,導致銀行信貸資金的歸還風險加大。渣打銀行中國區研究主管王志浩就直言,總的來說,地方政府要用總稅收收入的50%,承擔80%的支出責任。
“而且,縣域改革后,現在是省直管縣,而地市一級財政被空心化了,所以地市一級的財政收入承載能力是沒有保障的。這也是我們所擔心的。”一位經濟界人士稱。
隨著房地產調控進入深水區,部分地方上已經出現了土地 “滯銷”的情況,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就會嚴重威脅到地方的財政能力和地方融資平臺的還款能力。
“如果土地價格出現大規模的下跌,我們需要應付的就是多重風險。”一位商業銀行人士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來源:經濟觀察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