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之言
近日國資委發布的《國務院國資委2009年回顧》顯示,從2008年開始,國資委打破實行了24年之久的“工效掛鉤”的薪酬制度,改在冶金、電力、石油石化、航空運輸這四個行業試行工資總額預算管理。當年上述四大行業人均工資比上年僅增長6.9%,比央企職工平均工資增長低3.1個百分點。而當年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增幅高達17.23%。這樣來看,工資總額預算管理似乎已初見成效。
加強對央企薪酬體系管理,國資委的做法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不過,只是因為2008年四大行業人均工資增幅低于全國平均值,就斷言四大壟斷行業工資總額管理初見成效,這未免有些為時尚早。
2008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幅17.23%是一個“被增長”的指標,并不代表全國平均值。因為這個指標未包括私營企業職工工資水平。有資料顯示,實際上,2008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年平均工資僅為17071元,遠低于當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9229元。由于國家統計局沒有提供權威的數據,無法知曉全國職工2008年平均工資增幅的真實水平,但肯定低于17.23%。
更加重要的是,四大行業工資增幅低,并不代表其工資增加額低。根據統計,2008年石油石化行業的工資水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是私企職工工資水平的7倍多。由于工資基數低于央企,最終全國職工平均工資新增額也還是低于四大行業。國資委對央企工資總額的預算管理,不僅要對工資增幅進行控制,更要對工資總額進行控制。否則,“限高”的目標難以實現。
□皮海洲(湖北 財經評論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