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艾格農業咨詢
農產品漲價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在供需平衡的情況下,價格仍出現上漲;另一類是供需出現缺口,導致價格上漲,上漲幅度也比較大。
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是剛性的,雖然目前的經濟狀況趨好,但尚不穩定,消費還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待宏觀經濟步入新一輪的增長,前景更為明朗的時候,消費需求會有快速、持續的釋放。
基于中國人口基數大,資源相對有限的基本國情,農產品供應壓力大是必然的,由此導致的農產品價格上漲也是必然的。從長期來看,未來中國農產品價格的水平有可能直追日韓。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民眾對農產品價格的接受程度也會提高。
近期,大蒜、綠豆等小品種農產品的價格暴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雖然小品種價格暴漲不會對農產品的整體市場造成影響,但要防止對其他品種的價格產生帶動作用。雖然政府正在打擊囤積居奇,但避免小品種農產品價格的暴漲暴跌,需要的是有效的前期預警,這要遠遠優于后期行政干預。
從宏觀經濟和居民生活保障的角度考慮,政府更應該高度關注小麥、玉米等大宗農產品的生產供應狀況。在大宗農產品種類中,棉花與糖因供應較為緊張,近期價格上漲較大。玉米、小麥的供需目前基本平衡,但從長期來看,供應缺口可能加大。
今年春天西南地區遭遇的干旱除了對當地早春作物造成影響之外,對全國整體的農產品市場沒有造成沖擊。目前,南方的暴雨也引起人們對農產品供應的擔憂,但南方不同于北方,可多季種植,如果災后及時補種,不會對全年糧食產量造成太大影響。但小麥因今年的自然災害已有小幅減產,且品質受到自然災害影響有所下降,品質下降也會導致有效供給量的減少,可能需要一定的進口補充。此外,隨著中國的西餐產業、烘焙產業的發展,高端面粉的需求會逐漸增加,每年需要200萬—300萬噸高端進口小麥。
關于農產品漲價對CPI的沖擊,我們的擔憂往往有些過度。對一個GDP基本保持兩位數增長的國家而言,對CPI漲幅的控制應該適當放寬。根據國際慣例,央行設定的CPI的警戒線為增速3%,這一上限并不能體現我國的基本國情,并給市場造成過大壓力。個別品種的價格因此受到壓抑,而一旦反彈,就會難以控制,反而給市場及CPI指數造成極大沖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豬肉,以往在CPI剛開始往高走時,生豬價格卻維持低位,甚至走勢與CPI走向相反,雖然對抑制CPI上漲有所幫助,但脫離了合理的價格水平,所以當CPI上漲達到3%時,長期受抑制的生豬價格就會快速大幅反彈,強力推高CPI。因此,對于CPI漲幅的控制可以適當放寬,使農產品價格穩定適度上漲,避免價格受到過度抑制出現報復性反彈,才能有利于國家經濟與居民生活的穩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