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牛娟娟
本報北京7月30日訊 記者牛娟娟報道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日前在接受《中國改革》采訪時表示,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前的最好選擇;中國選擇現在恢復匯率彈性條件是成熟的。
易綱表示,對匯率制度的改革實際上從1994年就開始啟動了。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這并不是說我們放棄了這個理念,相反,我們依然認為這樣一種有管理的浮動貨幣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匯率機制。到了2005年7月21日,匯改重新啟動,這就有了2005年到2008年這三年的浮動。這期間,人民幣實際上是雙向浮動的,而且跟一籃子貨幣的走向是相符合的。2008年,又發生了一系列事件,開始是“次貸危機”,爾后貝爾斯登破產,2008年的9月15日雷曼兄弟倒閉更把金融危機推向高潮。從那以后,人民幣基本維持在6.83元上下窄幅波動的水平。今年6月19日,我們又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回顧歷史,可以看出,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機制。只不過因為危機或其他因素,才有了這么多插曲。但是,這個方向是中國最好的選擇,這個方向我們應該堅持。我們的最終目標,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這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也就是1993年的秋天就已經決定了。
易綱表示,選擇現在這個時機來恢復匯率的彈性,主要是基于國內的考慮。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匯率穩定了一段時間。實際上,現在危機也還不可以說完全過去了,但總體來講,形勢比危機高潮時好多了。從中國的角度來考慮,我覺得現在恢復匯率的彈性,條件是成熟的。
在談到人民幣可兌換和匯率之間的關系時,易綱表示,從理論上說,可兌換貨幣應當是浮動匯率的貨幣。在我國,可兌換還沒有一個官方時間表。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很大,發展又不平衡,這個問題就更加復雜,認識的統一上也更加困難。
易綱指出,過去這十多年,中國既用了名義匯率的調整,同時通過價格渠道做出的調整也很大,現在人民幣匯率離均衡水平,比十年以前已經近了很多。所以,現在不具備匯率大幅波動的基礎,我國有條件保持靈活的匯率機制,也可以保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對于“升值等于外匯儲備虧損”的觀點,易綱表示,這種算法僅僅是賬面轉換。從另一方面看,中國的人民幣資產還有以美元計算的“賺”的一面。美國的通脹會造成我國外匯儲備的購買力下降,但多年以來,外匯儲備的收益率是高于美國的通脹率的。
易綱說,匯率是一種價格,其扭曲必然帶來資源配置的扭曲。匯率扭曲也不利于擴大消費,不利于擴大服務業。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30多年來,中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經濟發展的奇跡。從1994年到現在,中國維持了高增長,而且自1994年那輪通貨膨脹以后,沒有出現過太高的通貨膨脹。綜合看,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應當是接近最優的,宏觀政策總體上還是非常成功的。
人民幣有沒有可能成為儲備貨幣呢?對此,易綱表示,我們要謙虛謹慎,還要韜光養晦。如果別人選擇人民幣作儲備貨幣,我們也不阻撓,這是市場需求。但是,我們不去使勁地推動,這是最好、最優的選擇。在談到中國的外匯儲備投資時,易綱表示,中國堅持外匯儲備多元化、分散化,在幣種和資產兩個層次都要有分散化投資,這實際上是一個資產配置原則,由中國貿易的比例、FDI以及結算的比例決定。
易綱指出,歐美對金融危機的修復能力很強,速度也比較快。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比較小。在談到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態勢的看法時,易綱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全年可達9%以上,這應當說是相當高的增長了。現在,希望多輸入一些平和的心態,以使中國的經濟增長期持續得更長一些。他強調,中國經濟的問題是增長的質量,這就是為什么現在要調結構、要轉變發展方式,其真正含義都是在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