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開
從4月中旬中央出臺房地產調控新政至今已近百日,市場仍處在深度博弈之中。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宣揚“補漲論”。
在實體經濟曲折復蘇的背景下,半年房價數據終現“拐點”,市場上出現了“第三套房貸松動”等難辨真偽的信號,以及類似“房地產調控政策即將松綁”的論調,已持續3個月的房地產調控到底是“收”還是“放”,“兩難”樓市如何調控?新華社文章昨天指出:專家認為,從歷年對樓市調控的過程看,地方政府、銀行、開發商在內的多種強勢利益相關群體的影響也不可小視。
“兩難”樓市如何調控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1.4%,漲幅比5月份縮小1.0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1%,5月份為上漲0.2%。
考慮到去年6月份房價已在“小陽春”的基礎上開始迅速上漲,今年11.4%的同比漲幅明顯說明房價仍然處于較高位置,即便相比5月份略有下降,樓市“拐點”的說法也尚難定論。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13日在“透析新政效力”論壇上表示,4月份開始調控至現在大約三個月,雖然有階段性成果,但還屬于剛剛起步,和國家應當達到的效果還有很大的差距,還得持續、堅定地調控。
但經濟復蘇的曲折性超過預期,下半年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在此形勢下,樓市調控如何“迎難而進”?
這是新華社昨天播發的《直面樓市深度博弈——房地產市場最新數據解讀》一文中所提出的問題。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朱中一認為,數據表明,調控政策在短期內已初見成效。但房地產市場能否健康發展,仍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目前首要的任務是穩定市場預期。
“本輪調控在抑制投資性需求方面達到了效果。”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信息中心總經理葛海峰說,“但一些剛性的購房需求也被抑制了,后期應加大市場供給。”
一些地方政府宣揚“補漲論”
穩定市場預期的同時,穩定政策預期也是決定調控效果的一大因素。
目前在京滬廣深四大房地產重鎮中,除上海外均出臺了落實中央調控的政策細則。上海也在昨日轉發住建部等三部委有關二套房貸認定標準的通知,要求嚴格執行第二套及以上住宅差別化信貸政策,同時進一步細化上海市核查借款人家庭住房情況程序。
這些地區成交量已經出現了明顯萎縮。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銷售面積同比下降了31.5%,上海下跌35.8%,廣東的跌幅為3.2%。但京滬廣深的房價同比漲幅依然處在5.8%~13.5%的較高區間。
但更多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度仍有待加強。
據新華社報道,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宣揚“補漲論”,用買房落戶等政策來拉升地產業;有的地方則動輒賣地“造城”,大手筆的背后是地方財政的“土地依賴癥”未有改觀。
而中國不動產研究中心則認為,在新政的作用下,購房者觀望情緒依然濃厚;而開發商對于后市預期依然看好,企業資金鏈并未像兩年前那樣吃緊,買賣雙方對峙博弈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在重點城市房價尚未出現明顯松動的情形下,多方觀點趨于堅持調控方向,穩定市場預期。
已持續3個月的房地產調控到底是“收”還是“放”,調控應如何發力?
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擔心,“放”可能使得來之不易的調控成果毀于一旦,隨之而來的就是房地產價格出現新一輪報復性反彈,而過度“收”顯然也會傷及經濟。
樓市或步入“漸進療法”
房地產業到底會不會拖累實體經濟?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中國住房市場要經歷一個相當的調整期,去消化前幾年形成的價格泡沫,使之回歸與經濟基本面及居民家庭支付能力基本協調的水平。如果宏觀經濟進入緩慢增長階段,這個調整期可能還會延長。”
中國指數研究院副院長陳晟表示,從歷年經驗來看,處理好房地產與宏觀經濟關系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要房地產開發投資保持一定的增長。在“兩難”形勢下推進調控,重點之一就是落實保障性住房計劃,強化政策的執行力來干預市場預期。
不少專家認為,樓市走向理性回歸的步伐有多快,主要取決于宏觀經濟的總體走勢。從歷年對樓市調控的過程看,地方政府、銀行、開發商在內的多種強勢利益相關群體的影響也不可小視。高房價問題不僅僅是房地產行業的問題,上關乎數萬億元的商業貸款和個人貸款,下涉及幾十個相關行業,中間還夾雜著千家萬戶。專家表示,樓市調控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只能采用“漸進療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