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調控剪不斷理還亂。針對房產調控可能松動、三套房貸政策有望放開和國資委授意房地產央企拿地等市場傳聞,日前住建部、銀監會和國資委等分別作了不同形式的回應和辟謠,以正視聽。這使剛受傳言提振的地產股再次大幅回落。
由于新國十條以高屋建瓴的原則性、方向性規定見長,具體施行倚仗各地政府和相關部委的實施細則;然而,在土地財政的巨大利益影響下,許多地方的實施細則至今未能有效落地。顯然,房產新政是否會中途流產,成為了樓市最大的不確定性。
房產新政變動的市場流言,既起于房產新政又止于新政。4月17日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出臺指明了政策方向,但地方政府的落實細則的模糊性為市場流言提供了滋生空間。一方面,房產新政的施政目標是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最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價同比增長11.4%,較5月同比增速回落1個百分點,環比則出現了15個月以來首次0.1%的小幅下降,似乎表明房產新政的施政目標已初步顯現。有人認為,房產新政的施政基礎似乎已不復存在,因此房產新政是否存續為市場所關注,一些政策松動的流言開始冒頭。
另一方面,房產新政出臺的背景是經濟可能的過熱,但6月份PMI等諸多數據低于市場預期,中國經濟增長已顯疲態,部分學者據此開始呼吁改變對房地產的遏制政策。事實上,房地產之于中國經濟的救心丸效應早有歷史鏡鑒。東亞金融危機之時,正是1998年的住房體制改革和2000年中國加入WTO,推動中國經濟走出危機。同時,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政府也通過迅速調整房地產的政策基調,為采取盡可能的政策支持刺激房地產市場發展,從而使中國經濟成為了當前全球金融危機中的復蘇亮點。可見,這也強化了市場傳言房產新政政策變動的傳播。
當前輿論把房產新政詮釋為解決居民住房貴問題的有效政策舉措,房產調控被市場賦予了高房價合理回歸的利益訴求。然而,市場流言房產新政或將弱化與三部委迅速辟謠,既反襯出了房產新政之于地方政府的兩難處境,又映照出了房產新政的政策局限。當前一線城市的白領返鄉潮,已佐證高房價正把部分自住需求者擠出房市,本應用以保障居民住房的市場正在退化為基于財富效應的單一投資市場,樓市調控新政事實上承擔著既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又避免房價超預期下跌的雙重功能,這對地方政府來說是一個難以拿捏尺度的兩難之舉。這一兩難之舉使地方政府在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政策制定上投鼠忌器,同時對部分具體執行單位的不作為、甚至“陽奉陰違”采取綏靖寬容之態度,如部分地方的部分銀行并未嚴格執行三套房貸政策。同時,當前房市所出現的供需僵局,其本質上是市場對房產新政執行層面不確定性的反映,而非市場對房價走勢判研的不確定性。
由此可見,政府的監管重點可放置于通過加強房市信息公開透明、打擊市場中違法違規的欺詐行為(如通過捂盤和虛假交易制造漲價效應)等領域。并通過加快土地市場改革,逐步取消地方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的局面,改變地方政府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角色錯位問題。同時,決策部門應該進一步明確:房價的理性回歸是經濟穩健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非破壞經濟穩定。
□劉曉忠(上海 學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