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松 降蘊彰
7月7日下午5點,小暑剛過,天氣燥熱。看著前面的幾輛大卡車,劉永奇對著老婆小聲嘟囔說,“可別再沒錢啦。”他昨天送來的將近一萬斤小麥還沒有拿到現金。
自7月1日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停止收購托市小麥后,和劉永奇一起來開封市同樂面粉廠賣糧的人多了起來。同時,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華糧物流集團公司所屬企業以及一些外資糧食企業在河南的小麥收購也還熱火朝天。
小麥收購價格也依然在高位運行。這與往年收購價高開低走的情形很有些不同。
更為不同的是,這是中糧等糧食企業第一年參與收購。新進者改變的不只是中儲糧一家壟斷的格局,糧食收購戰場的游戲規則也正在發生改變。
中儲糧的隊伍
在整個收糧鏈條中,像劉永奇這樣的經紀人處在最底端,他們負責把糧食從農戶手中集中起來,送到當地的糧行、糧庫或者加工企業手中,充其量也就是“掙個辛苦錢”。
和這些經紀人相比,那些能夠獲得中央儲備糧“代收代儲”資格的經營者,則要輕松許多。河南開封一家糧食貿易公司經理周濤,就是從2006年起一直在與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合作,為其從事夏糧的代收代儲。
中儲糧是中國最大的國有糧食收購、儲備企業。據業內專業人士估計,中儲糧收購的糧食可占市場中流通的商品糧的70%左右。
據周濤介紹,一般來說,“每收一斤小麥可以獲得2.5分的收購費補貼,后期還有3.5分的保管費,總共下來一斤小麥能掙6分錢。”但他覺得今年不太好弄,小麥一直收不上來。往年他那1.5萬噸的庫容,基本已經收到了6成左右,但現在才1000多噸。
自從2006年實行小麥托市收購以來,周濤一直是中儲糧的堅定追隨者。想要參與中央儲備糧的收購,必須找到相應的掛靠單位。除了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的17大直屬庫、30多個分庫、54個直屬企業之外,在2010年之前,想要在河南從事中央儲備糧收購必須“掛靠”到中儲糧名下。
只有取得了掛靠資格,才能從中儲糧拿到收購份額,并從農發行拿到政策性貸款。一旦通過了中儲糧的審核,基本也就拿到了一份旱澇保收的生意,尤其是在實行托市收購的前兩年,“每年弄個300多萬不成問題。”
這份誘人的收入,吸引著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儲糧的“代收代儲”隊伍。最先和中儲糧拉上關系的,自然是以前糧食系統,尤其是國有糧食系統下屬的國有糧庫,以及各個鄉鎮所屬的糧管所。
“即便在一個體系內部,也會競爭。”據一位熟知內情的人士分析,每一個收儲點,為了拿到更多的收購費和保管費,都會盡可能多的收購糧食。
2008年以來,正是在這種驅動力下,河南省當地的糧庫數量出現了爆發式增長,“一個縣增加了3億斤倉容,總倉容已經超過了當地的糧食產量。”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一家國有糧庫負責人透露。
多收糧總會是有利可圖的。上述糧庫負責人舉例說,一般建一個簡易些的5萬噸倉庫,也就200多萬,只要能收滿糧食,不僅可以一年收回成本,還能盈利100多萬。在供大于需的情況下,一些私人糧庫,為了急于收回成本,甚至開始加價收購,除了貼進去2.5分的收購費外,有的還會把保管費也貼進去一部分。
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盡管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分別在6月17日和7月1日口頭和書面下達了停止收購的通知,但有的收儲點還在偷偷收,“他們的收購價格已經達到了0.99元每斤,基本上不掙錢”。
新入局者
2010年的托市收購企業中,除了中儲糧外,還增加了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華糧物流集團公司所屬企業以及益海嘉里等外資企業。
“華糧在河南還沒聽說有什么動靜,但中糧確實很猛。”河南省開封市糧食系統官員稱。
在開封地區,小麥收購基本上以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為主,再加上本地的一些面粉加工企業,雖然中糧沒有在開封直接設點,但其在周邊地市的收購行動,還是對開封的糧食收購產生了影響,“周邊的糧價都上去了,開封的也必然跟著漲。”
據該人士透露,為了防止糧源外流,在開封縣召開的一次糧食收購協調會上,曾有本地糧食收購企業建議,在開封縣通往相鄰新鄉的黃河大橋上,增派公安、路政、糧食系統人員,設點攔截本地糧食,以防止流向新鄉。
新鄉是中糧在河南布局的重點區域之一,價格先于開封沖破1元大關。但上述措施最終并未付諸實施,“怕引起賣糧戶的過激反應”。
相比之下,中糧在河南南陽與中儲糧的競爭可謂短兵相接。在今年的糧食收購中,南陽唐河縣的22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自愿”選擇了與中糧合作,中儲糧的委托收購點在該縣僅為3家。目前,中糧在當地的收購小麥達31.6萬噸,中儲糧為5萬噸。
中糧顯然也懂得那些糧食經紀人的心思。據前述糧庫負責人透露,中糧在臨近地市的收購直接把收購費加到了4分,中儲糧方面一下子就輸掉了1.5分的優勢。而在糧食收購中,每提高1分錢,就可以將收購半徑擴大100公里,一些糧食經紀人為了0.5分的利潤多跑幾十里地很正常。
除了中糧和華糧的加入之外,外資企業也在用自己的方式 “跑馬圈地”。據周濤透露,像益海嘉里這樣的外資企業,也是購糧隊伍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一般直接面向大的糧行,看中之后,都是整車往周口拉。”益海嘉里在周口的糧油工業公司,日處理小麥能力2400噸。
“下面縣里匯報過這種情況,但在檢查的時候,還沒碰上過。”開封市糧食局調控科陳俊說。
在中糧、中儲糧眼里,益海嘉里集團是一只外來“猛獸”。近幾年來,益海嘉里集團一方面通過租賃地方基層國有糧庫的倉容,提高自己在糧食流通領域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也在加緊投資糧食加工企業的建設,在中國打造完整的產業鏈。
在此輪收購小麥中,益海嘉里集團在河南目前收購了5萬噸。
除了各收購主體的較量,坊間很關心這輪搶糧行動中是否有游資加入。中華糧網信息部研究員郭清保認為,游資卷入小麥收購的可能性不大,現在搶糧的還都是實體企業。一方面是因為這一領域利潤比較低,需要資金量巨大;另外一方面是游資進入面臨政策風險。
發改委方面的一位官員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也證實,據他們的調查,游資在背后炒作的可能性已被排除。
市場較量
自從托市糧收購政策啟動以來,最低收購價正在遭遇最強勁的市場價格沖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糧食行業分析師認為,“按目前的市場行情看,托市價格幾乎失去了意義。”
該分析師認為,也許是出于對通貨膨脹的擔憂,在制定今年的托市收購價格只比往年提高了3分錢,“這并不能反映今年小麥在市場中的真正價值。”
6月27-30日,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帶隊到河南調研夏糧收購工作。據一位參與調研的糧食系統官員透露,此次檢查還包括對現有糧食收購體制的調研,“今年放中糧和華糧進來,就是要看看效果,如果經過市場化的競爭,也能達到國家對糧食價格的預期,不排除現有的糧食托市收購體系會有所調整。”
本報從中糧集團方面獲悉,去年9月,中糧集團曾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呼吁修改國家糧食臨時收儲政策的報告。“報告的核心思想就是希望允許中糧等企業參與收儲,打破中儲糧的獨家壟斷地位”。
中糧的這一訴求在當年就得以實現,2009年秋,中糧首次參與玉米的政策性收儲;2010年,進一步延伸到小麥。
對于中糧參與小麥收儲后所引發的搶麥大戰,中糧河南分公司一位李姓副總表示,“我們只是市場跟隨者,不是主導者。”在他看來,目前小麥還是政策市,無論是新加入央企還是外資,要說能掀起多大影響,目前看還不是太明顯。但由此而表現出的一些端倪值得關注,“外資可能會把中國的面粉市場引向很慘烈的競爭境地。”
該李姓副總表示,這種慘烈已經有所體現。在湯陰,和今麥郎面粉廠一墻之隔,益海嘉里建起了未來會超過其一倍規模的廠子。
據其分析認為,“誰掌握了終端,誰就能影響上游。”
來源:經濟觀察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