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民生問題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收入分配改革就有了關乎穩定的重要意義,而在這場收入分配的改革中,政府讓利無疑成為了問題的關鍵。
文/岳生
收入分配改革是中國政府下一步要推動的改革,也是中國社會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近期,全國人大、發改委、財政部等相關部門都分別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就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問題展開了調研。
過去,中國在“世界工廠”的形成期,需要大量引進外資、發展出口加工業,政府對企業維持低工資的做法保持默認,既然企業不愿買賬,只好靠廉價勞動力來保持競爭力。企業獲得了利潤,政府拿到了稅收。這樣的結果是,居民收入在經濟中的占比下降。
當民生問題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收入分配改革就有了關乎穩定的重要意義。但是,收入分配結構如何改?按照過去的思路,中國政府在考慮增加居民收入時,往往通過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提高社保福利標準等手段來實施,但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政府請客、企業買單”。 有些行業,由于壟斷性比較強,勞動力工資相對較高;而大量勞動密集型、充分競爭行業,由于利潤比較薄,稅負比較重,使得這些企業給勞動者的工資比較低。對于充分競爭行業,政府希望企業讓利于民,卻又忽視了企業自身的承受能力,事實證明調節效果有限。
全國人大在調研后認為:應該對充分競爭行業的企業降低稅負,讓出空間,使這些企業提高勞動力價格。無獨有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建議,通過對提高職工工資的困難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來促進實現員工工資的正常增長。
在這場收入分配的改革中,政府讓利無疑成為了問題的關鍵。近幾年,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已達到十分可觀的規模。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2009年中國一般預算財政總收入為68476.88億元人民幣,包括一般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的全口徑財政總收入為102787.12億元。財政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
如果政府能夠以稅費減收的方式讓出一部分利,無疑為企業,尤其是一般競爭性領域的企業(它們往往是解決就業的重要力量)提供了很重要的空間。而要想讓政府做到讓利,最徹底最長遠的路徑選擇就是改革中國的社會治理模式,堅持走“小政府、大社會”的道路,還富于民。
當然,收入分配改革脫離不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大背景。現在看來,今年經濟并非一路高歌,在宏觀經濟趨于迷霧化的背景下,市場最關心的是將某些產業“壓”下去后,那些被“保”的產業能否挑起大梁?如果不能,經濟增長該如何實現?
中央對“調結構”的決心不容懷疑,對“兩高一資”的圍剿也將會越來越嚴厲。而在 “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重壓下,要用半年的時間完成兩年(2009、2010)的任務,強硬的政策是必要條件。但這種集中打壓,勢必激起從市場到地方或明或暗的抵制。尤其是地方政府,如果外部環境的變化使經濟增長放緩,那么保住GDP仍然是其頭號任務。國務院在地方融資平臺上的“退讓”也正說明了這一點:地方要靠投資上項目來保證財政收入、保證就業。
調結構是去年以來宏觀政策的主題,但前提是經濟復蘇的逐步穩定。而歐洲債務危機所可能導致的再次探底,給復蘇前景蒙上了陰影,也讓“調結構”變得步履維艱。可以預計的是,如果這種形勢不能得到改變,在“生存”和“發展”之間,調結構的矛盾和阻力還將繼續存在,甚至擴大。
|
|
|